为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蒙韵传声 普语沁旗”社会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通过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助力当地群众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架起语言桥梁。近日,队员们深入蟠龙岗村、道劳毛道村,走进人流熙攘的北山公园与历史悠久的召庙,通过问卷调查、沉浸访谈等形式,细致调研当地居民,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及少数民族同胞的普通话使用现状、学习需求及其带来的真切改变。
村干部心声:普通话为草原儿女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在道劳毛道村,一位蒙古族村干部向实践队成员们吐露心声,言语中饱含对推普成效的认同。她坦言,语言曾是蒙汉人民之间的一道鸿沟。“蒙古族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勤奋,但是因为语言不通的原因,孩子们在求学路上选择受限,困难重重。”如今,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与普及,情况大有改善,“孩子们的路越走越宽敞了!学好普通话,孩子们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不再受语言的限制,也能自由“追梦”了。”此外,她还强调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团结上的无形力量,“从前蒙汉群众语言不通,小误会可能酿成隔阂,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偏见。” 以前,汉族商贩前来收购农畜产品时,双方需通过肢体比划沟通,极易在价格、数量等方面产生矛盾,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距离感。“现在大家都能用普通话顺畅交流,心贴得更近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道劳毛道村村干部交谈。 徐健瑶 摄
召庙老奶奶:从“生意经”到“祖孙情”的普通话之路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香火缭绕的召庙附近,除了祈福的香客和游玩的旅人,在寺庙旁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汉族阿姨和蒙古族奶奶正并肩忙碌着——阿姨熟练地摆放着香烛,奶奶则用略显生涩的普通话向游客介绍商品。这一幕,正是推普活动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在实践队“唠家常”般的访谈中,成员们了解到奶奶是地道的蒙古族人,蒙语是她的母语。然而,随着召庙游客增多,普通话成了经商的“刚需”。起初,奶奶只能用手比划,或是依赖子女偶尔帮忙翻译。同为商贩的阿姨看在眼里,主动当起了“临时老师”。“姨,这个词应该这么说……”她一边卖货,一边耐心地给奶奶推普。从简单的词汇到“推销商品”的“术语”,奶奶学得很认真,进步飞快。更让她欣喜的是,普通话帮奶奶悄然跨越了家庭交流的代际鸿沟。“我的孩子们说话,都是蒙语和普通话掺着来。到了孙子孙女这一辈,基本只学普通话啦!”老人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以前娃娃们叽里咕噜说快了我跟不上,干着急。现在好了,我也能跟他们聊聊日常生活,聊聊我们那一辈的故事,说说笑笑,感觉一下子就近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共同语言’啊!”那双曾经在商品交易中数着零钱、沟壑纵横的手,如今紧紧握住的是与孙辈顺畅交流的幸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召庙汉族商贩交谈。李欣睿 摄
实践队感悟:普通话是振兴路,更是连心桥
连日扎实的调研走访,让“蒙韵传声 普语沁旗”实践队的年轻学子们深刻触摸到普通话推广在边疆民族地区跳动的脉搏。普通话的普及为民族地区及农村地区的学子日后平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无障碍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阻断了因语言障碍而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同时,普通话作为信息获取、技能学习、市场对接的通用媒介,正在帮助边疆人民打破信息孤岛,为个体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村干部口中“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老奶奶与孙辈间的欢声笑语,北山公园里各族群众其乐融融的交谈场景,无不是普通话助力消除隔阂、增进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印证。通用语言的推广与使用,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共鸣。
此次调研走访极大地帮助实践队成员们了解了该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当地推普的“痛点”与难点,为后续针对性推普内容的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此外,它还深刻昭示,推广普及普通话,绝非简单的语言统一,它是在广袤乡土与辽阔边疆铺设的一条无形的“振兴路”与“连心桥”。它关乎每一个草原孩子能否自由地眺望外面的世界,关乎每一位普通村民能否自信地拥抱发展的机遇,更关乎中华民族大家庭能否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情感相依、血脉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携手迈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调研采访结束后于召庙附近合影。李欣睿 摄
下一步,“蒙韵传声 普语沁旗”实践队的成员们将以此次调研采访为基础,继续深化服务内容,瞄准地方痛点与难点,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推普方案,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语言力量。(程晓冉 谭凯文 庄崴 供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晓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