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云机电学子唱响新时代彝族“三步弦”传承之音

发布时间:2025-07-29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艳萍   阅读 2.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肖艳萍 张丽)2025年7月22-23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石榴籽”筑梦团奔赴云南红河州蒙自市冷泉镇冯家寨村、嘎鸡组村、小新村、下竹木孔村和红土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民族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们通过走访村落、入户交流、专访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形式,深入挖掘彝族“三步弦”的传统歌舞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以青年视角记录非遗魅力,为民族非遗的活态传承贡献青年智慧。

寻根非遗,走进彝乡文化瑰宝

在下竹木孔村民族文化传习馆内,小新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身为彝族,每到过年时,在下竹木孔村就可以见到人山人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大家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拍着手掌,跳起“三步弦”,唱起“高山腔”,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是一种民族情怀,更是一种民族习俗。

▲图为下竹木孔村民族文化传习馆内,村委会工作人员给大家介绍彝族舞蹈文化 张楠供图

“三步弦”这项非遗舞蹈在彝族支系的姆基民间历经了漫长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过程,以三步为基础,以拍掌为主要动作,每个套路的动作大多以跳三步为主,以双手按音乐节奏拍掌,反复不断来完成,由此突出了三步的特色,现存完整套路近30种。三步弦的音乐曲调随着动作套路的变化而变化。音乐旋律铿锵有力、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节奏鲜明、欢快激昂,充分展现了冷泉山区彝族人的情怀。村村寨寨世代传跳,“听见四弦响、心慌手掌脚杆痒”的俗语,正是当地群众对这项传统艺术深厚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冷泉镇,团队了解到至少有5位致力于彝族舞蹈传承的州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杨金友、白兰、杨国文、李绍清和祝天文。

对话传承人,聆听非遗背后的故事

在仅有9户人家的红土坡村,队员们幸见到了彝族舞蹈传承人白兰,并和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白兰,彝族,50多岁,是2007年红河州文化局、红河州民族事物委员会认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音乐传承人。

▲图为 彝族舞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白兰 肖艳萍供图

“从13岁在田间地头学唱高山腔,到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高山腔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人白兰向队员们讲述着她与这项古老艺术的深刻情缘。

她还生动回忆到,由十里八乡村民们自发组建的三步弦歌舞队已经活跃了十余年,除了平时聚集唱跳外,每逢重要节庆,如“二月二”祭龙节、正月春节等,都会隆重热烈的唱起高山腔、跳起三步弦。她特别指出,高山腔的唱词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因地制宜、因时创新,体现了彝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特点。

▲图为白兰所在民间歌舞队的部分成员风采(中间为白兰) 张楠供图

唱高山腔、跳三步弦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清晨的山间小径和傍晚的村寨广场,男女老少自发围圈跳起欢快的三步弦。这种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村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生活景观。

▲图为歌舞队部分成员与师生交流(中间为白兰) 肖艳萍供图

“当前年轻人因工作繁忙,参与传统技艺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艺传承队伍。目前传承工作主要采取‘老带新’模式,由老一辈艺人创作曲调,再把这些调子教给下一代。歌舞团队的演出活动多依托本地政府、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政策开展,主要在红河州、冷泉镇举办的相关非遗展示活动中进行表演。所有演出服装都是团队成员自筹资金购置的。”白兰老师语重心长地感叹道。

在谈到如何致力于三步弦、高山腔这些民族舞蹈的传承保护问题上,白兰老师表示,“这些民族舞蹈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这里的村民热爱歌舞,如果离开了这些歌舞,也就丢了民族传统。”她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迁,他们的传统是不会变化的,就像过年一样,不管千山万水,都一定要回到家乡,他们的歌舞也是承载着这样的传统内涵。她们的这支三步弦歌舞队由20多人组成,年纪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30余岁,会定期组织排练,由于各个村子距离不远,但凡有活动,大家便能很快集合起来。

她还特别谈到,当她成为非遗传承人的那一刻,心中便暗下决心,要始终牢记肩负的非遗文化传承使命,致力于将这项传统技艺延续下去,并且充满信心。

青春助力,让非遗之声传得更远

白兰老师等民族文化传承人身上,拥有着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文化使命感,这种将非遗传承视为生命责任的信念,正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根本保障,处处体现着民间艺人的文化担当。非遗保护既要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更需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方能实现可持续传承。

▲图为“石榴籽”筑梦团队员们与三步弦歌舞团队(部分成员)的合影 张楠供图

古老的彝族歌舞遇见青春的视角,这场对话已然超越简单的文化记录。队员们将通过影像纪录、公众号、新闻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听见彝族“高山腔”“三步弦”的声音,看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讯员 肖艳萍 张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