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至20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棉田守护,振兴有我”科普服务团10名成员,在农学院教授牛建龙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边疆棉花产业灾害发生规律及预防控制等核心议题,先后走访阿拉尔市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学技术协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地,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专家技术人员等方式,系统调研了现代科技在棉花生产的气象服务、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的应用现状与成效。
在阿拉尔市气象局棉花气象观测试验地,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李茂春为团队成员现场讲解了棉田小气候观测的标准流程。她详细介绍了田间的全套检测设备:“这套设备能全天候实时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等项核心指标。”团队成员观察到,田内的每块试验田都科学布设了多个观测点,这些点位分布在田块的不同方位,并采用醒目的彩色丝带进行标记。
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王梦子惠对此解释道:“观测点的布设严格遵循随机分散原则,同时确保点位固定,这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长期监测数据的空间代表性和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可比性。”这种高度自动化的观测网络,显著减少了科研人员频繁下田巡查的工作负担,使其能够足不出户实时掌握棉田环境变化,为精准灌溉、防灾减灾和农事操作安排提供了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学技术协会,服务团深入调研了棉花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植物保护实验室研究员赵振向成员们系统展示了当前棉田广泛应用的几种高效捕虫工具,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田间部署策略。
植保实验室会定期发布精准的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及时向棉农推送科学防治建议,指导农户采用最佳防治手段,有效降低了盲目用药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了棉花生产的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
随后,在土壤实验室,研究员邵延慧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土壤样品检测的全过程。她强调,定期进行土壤养分(如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和盐分等关键指标的分析检测,是诊断棉田土壤健康状况、制定科学施肥方案、维持土壤肥力平衡、最终实现棉花优质高产稳产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团队还参观了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员冯梅正在操作台前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工作。她向成员们介绍,该实验室不仅进行基础研究,还承担着优良品种的育种、脱毒及快繁任务,通过组培技术快速繁殖出的优质健壮苗木,在大棚完成适应性驯化后,会优先分发给合作农户进行试种观察。团队成员聂磊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学到的无菌操作、培养基配制、继代培养等技术,在这里看到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实际应用。亲眼目睹这些精密仪器和严谨流程,让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无比生动具体,深刻印证了农业科技最终要服务于田间实践的真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团深入了解了覆盖棉花全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站技术员王忠引导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样品接收登记室、前处理室、精密仪器分析室(包括色谱分析室、光谱分析室)等核心功能区。
色谱分析室内,王忠站在一台运行中的气相色谱仪旁强调:“质量安全是棉花产业的生命线。每一批次进入市场的棉花及其制品,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完成涵盖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重金属含量、纤维品质等在内的至少21项安全与品质指标的检测,这是保障终端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最关键的环节。”他以农药残留检测为例,详细解释了原理:“不同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其保留时间具有唯一性,如同‘化学指纹’,仪器通过比对就能精确识别和定量目标物。”
团队成员孙雅琪在行程结束后表示,此行不仅系统学习了从田间管理到质量管控的棉花产业各环节前沿科技应用,更被科研人员长期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服务农业发展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
指导老师牛建龙教授总结指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产业一线需求紧密连接,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对提升棉花产量、品质、生产效益及环境可持续性的强大驱动力,极大地深化了对国家“科技兴农”战略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知。
据悉,服务团已系统整理此次调研获取的详实资料、技术要点和典型案例,将其汇编成科普手册。后续将联合阿拉尔市居民社区、塔里木大学专家教授及相关科研单位,深入各团场及社区,面向广大棉农组织开展经验座谈分享会。活动旨在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传递到生产一线,切实提升棉农科学种植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助力阿拉尔棉花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