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三下乡:走入敦煌市博物馆,深掘敦煌丝路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9 21: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鑫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郭鑫)“千秋古窟诉沧桑,瀚海明珠入典藏。”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多元文明的“十字路口”,与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是紧紧相依的,丝绸之路的繁荣造就了敦煌的辉煌,敦煌的遗存记录了丝绸之路在此留下的足迹。为了挖掘出敦煌背后深藏的丝路文化宝藏,将它的魅力从简牍文书的墨迹中释放出来,2025年7月20日,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敦煌市博物馆,通过实践开启了了解敦煌历史的进程。

图为合照

敦煌市博物馆内部共设有六个展厅,其主题为“华戎交汇的都市”。7月20日早晨,在漫长的排队等候之后,队员终于进入到博物馆内部。跟随人流前进,队员来到了一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中央的主题浮雕,浮雕上刻画着的不同姿态的商队和往来的各族人民展示了古时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给队员带来了独属于丝路的震撼,四周展示出的文物分布图、古代大师年表以及历代建制沿革表与浮雕交相呼应,让队员对敦煌与丝绸之路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迈过一序厅,队员们正式进入了这场“丝路之旅”。第一展厅内主要呈现出两汉时期敦煌的发展初态,分为西汉、东汉两组:内部文物以大量的图板和文书为主,将两汉时期的丝绸贸易、商贾贸易盛况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一旁展示出诸如火炬、丝绸、各类生产工具之类的文物更是将两汉时期各领域人民生活、工作的情形清晰地展现在游客们眼前,仿佛两汉人民真正在大家眼前劳作;而第二展厅内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继续发展:内部展出文物主要为百姓生活用具、装饰物和各类如壁画砖之类的艺术作品,军事用品相对较少,而除了这些,内部还展出一件特殊文物——魏晋时期 “通信校尉” 墓的铜鸠杖首,鸠杖是先秦时期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人吃饭防噎。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让队员看到了丝绸之路在敦煌的初步发展历程,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又更进一步。

图为馆内陈列壁画砖

来到第三展厅,敦煌的繁盛才真正呈现在队员眼前。第三展厅内主要呈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敦煌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料珠、围棋、玉器、陶器、牵驼俑等珍贵文物充分见证了敦煌在唐代作为商阜重镇、国际市场,胡商云集的历史史实;而敦煌的鼎盛不只是这样,第三展厅内的场景复现让敦煌活在了队员眼前:镇墓兽展示场景摆放着敦煌苏家堡唐墓出土的镇墓兽,质地为细泥红陶,有人面兽身和兽面神兽两种,面部多为典型的胡人形象,形象威武凶猛,表情冷酷威严,完美复刻了唐墓中的真实出土场景;展厅内设置的第45窟复制窟把数公里外的莫高窟“搬”到了馆内,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到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艺术,感受盛唐时期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敦煌真的活在我的眼前了!”队员不禁发出如此感慨。

图为馆内展示陶罐

图为馆内陈列镇墓兽

最后,敦煌在唐代之后的开发被呈现在剩余的两个展厅内。第四展厅主要展示吐蕃与五代及宋、元、明时期敦煌的特色,重点向观众展示西夏的历史文化:内部展览整体体现了西夏粗犷、豪放的风格,而内部展出的西夏福娃火娃原型花砖与莫高窟3窟放大版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更展现出西夏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绘画技艺的高超,让敦煌在西夏时期的开发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队员缓缓走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第五展厅,第五展厅内部展示内容则更靠近近代对敦煌的开发,主要呈现了清王朝开发敦煌的来龙去脉与敦煌文物流失的悲剧:部分流散于敦煌当地的藏经洞文献、各类文书、移民开垦相关的农具,这些构成了第五展厅的主旋律,而墙上展示出的被英法俄日等国劫掠的文物照片揭示出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时刻提醒着观众,让观众记住那段历史之殇。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如此评价敦煌:“敦煌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推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让丝绸之路的美绽放于世界文化丛林之中。此次敦煌市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给队员的一场启示,激励着队员为丝路文化的传承不断努力,做好丝路文化的传承人,让丝路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