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兵团志,科技护棉田——深入十二团十一连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发布时间:2025-07-29 21: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聂磊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回望七十载峥嵘岁月,第一代军垦战士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将生命与汗水挥洒于南疆戈壁,终使荒漠变沃野、碱滩化绿洲,其不朽功业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兵团精神。7月4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棉田守护,振兴有我”科普服务团,怀揣着同样的赤诚与担当,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十一连的田间地头,将“防灾减灾”的科技星火播撒在兵团热土之上,在解民生所需、治农业学问的生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续写着新时代的“屯垦戍边”新篇章。

精准施技,化解风灾隐患:

在连队514号棉田,服务团敏锐捕捉到当地频发大风对棉花生产的严重威胁——棉株倒伏成为棉农心头之痛。团队精准聚焦,靶向施策,大力推广“无人机化学封顶”这一现代农业技术。成员们顶着烈日,耐心细致地向围拢的棉农讲解:相较于传统方式,无人机作业能实现厘米级精度的株高控制,不仅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更能显著增强棉株茎秆的韧性与抗倒伏能力,有效构筑起抵御风灾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加深理解,团队成员挽起袖子,躬身实践,现场进行人工打顶操作,通过直观对比两种调控方式下棉株的株型结构、生长态势和潜在抗风差异,让棉农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化、精准化管理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将“科技防倒伏”的理念深植人心。

校地携手,搭建长效平台:

着眼于建立科技服务边疆农业的长效机制,服务团积极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迫切需求的深度融合。经过充分沟通与筹备,团队与十一连村委会达成共识,正式揭牌共建“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方小小的铭牌,标志着一个集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稳固平台落地生根。它不仅为服务团未来常态化、系统化地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田间示范提供了坚实依托,更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广袤棉田的“最后一公里”,让高校的科研力量真正转化为守护棉田、振兴乡村的持久动能。

虫口夺棉,献计综合防控:

服务团还意识到,大风不仅会造成物理伤害,还会加速红蜘蛛、蚜虫等害虫在棉田的扩散。为此,团队专家深入田间诊察虫情,走访农药门店调研药械,提出了“防、治结合”的综合减灾策略。他们倡导科学规划营建防风林带网络,利用林木降低风速,形成物理屏障,阻隔害虫借助风力迁移,从源头减轻虫害压力;同时指导棉农优化农药选择、配比及喷施策略,针对风后虫情特点推荐高效低毒药剂和最佳施用时机、方法,并系统梳理本地高发病虫害相关信息,编撰成通俗易懂的《棉田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绿色防控实用手册》发放给农户,助力“虫口夺棉”。

此次十二团十一连之行,“棉田守护,振兴有我”科普服务团以科技为犁,以担当为种,将前沿的无人机应用技术、落地的综合减灾方案与长效的校地合作平台紧密结合,织就了一张守护棉田的“科技防灾网”。他们不仅切实提升了棉农应对极端天气和生物灾害的实战能力,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传承兵团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塔大学子们正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每一株棉苗的茁壮成长,也守护着兵团农业产业振兴的绿色希望,让兵团精神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