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文学院学子走进刘湖村 探寻博士巷家风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9 21: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琢懿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近日,临沂大学文学院“文韵探巷·寻迹家风团”的7名学子踏着晨露走进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在博士巷的青石板路上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三下乡实践。这场以“博士巷家风文化寻迹与乡村治理经验调研”为主题的活动,让笔墨香与乡土气在古村落里交织出独特的文化交响。

沉浸调研,触摸“博士巷”文化根脉

团队来到村史馆,泛黄的族谱与斑驳的博士家书在展柜里静静诉说着故事。展柜中一盏煤油灯旁,有居委会的讲解员介绍这是多年前一户人家供孩子夜读用的旧物,当时为了节省灯油,一家人每晚都要精打细算。在非遗工坊,除了陈旧的非遗物品陈列在展柜,并且里面添了“垃圾分类”“孝老食堂”等新元素,不愧提现了博士巷“家风也得跟着新时代走”。不仅和新时代文明相连接,而且非遗也与当代科技相融合,通过新时代的科技手法来体现非遗新的活力,给实践团成员们带来了巨大的感悟和体会。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博士巷中的人才榜

叩门访谈,聆听家风故事动人回响

走访刘保民家时,这位退休教师指着门口“崇文尚学,志存高远,奋发进取,永不自满”的家训说,这是从供孩子读书的日子里熬出来的理: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学无止境更不能自满。谈及教育方法,他坦言全凭孩子自觉,家里虽有多位教师,从不当面辅导,“学就专心学,玩就尽情玩”是不变的准则。这个挂着“博士之星”牌匾的家庭,多年来和睦无争,兄弟相互扶持,儿媳们都未要彩礼。最难时,长子辍学务工六年供弟妹,全家靠卖菜维生,孩子每周带煎饼咸菜上学,两三毛钱已是奢望。如今博士巷路屋一新,老人感慨政策带来的巨变。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明白,好家风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互谅互让的日常里,浸在苦中作乐的坚持中,成为跨越代际的精神养分。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村民刘保民进行访谈

翰墨传情,播撒文明乡风时代种子

清晨的农家书屋飘起墨香,实践团队员们铺开宣纸,与围拢来的孩子们一起创作。有孩子踮着脚写下“勤”字,墨汁晕染了指尖也不在意,说这是家里传了三代的家训。也有的孩子执笔在纸上用心绘画,将自己心中的家训家风呈现纸上。活动中诞生的30余幅家训对联被村民们小心收起,有孩子把DIY的家风书签夹进课本,要让家训天天陪着自己读书。在墨香的萦绕和毛笔的柔情中,博士巷的家风家训正悄然传递传承中。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毛笔书写

夕阳西下时,学子们的采访本已写满大半,相机里存下了家训墙与新路灯的合影。这场实践不仅为后续形成的调研报告积累了鲜活素材,更让他们明白:博士巷的文脉传承,恰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在博士巷前合影

在刘湖村博士巷的三下乡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触摸到了家风最鲜活的模样。那非遗工坊与科技展馆的一墙之隔,藏着传承的密码:木版年画上的二维码链接着新故事,电子屏里的“智能家训”续写着老传统。当孩子们把“孝”字拓印在书签上,当老人用触屏笔在虚拟墙上题字,成员们忽然懂得,家风从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像博士巷的青石板路,既留着祖辈的足迹,也印着晚辈的鞋印。刘保民老人摩挲着铁皮盒里的奖状,那些“劳动能手”与“三好学生”的荣誉重叠在一起,恰如这个村庄的成长——既需要卖菜凑学费的坚韧,也离不开政策修路修屋的助力。煎饼咸菜的滋味里,有寒门求学的艰辛;博士之家的牌匾上,更有代代相传的底气。

这场实践让成员们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一半藏在非遗工坊的雕版里,一半写在农家书屋的信笺上。而最好的传承,就是让煤油灯的微光与电子屏的光亮,在同一条巷子里交相辉映。

撰文 | 程琢懿

图片 | 贾瑞雯

审核 | 汪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琢懿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