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军历史脉络,铸海疆精神灯塔——曲阜师大实践队青岛海军博物馆研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9 14: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心妍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走进青岛海军博物馆,开展“航海文化与海疆精神”主题研学。这座中国唯一反映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陈列着14803件/套文物,实践队通过实物观摩、互动体验与专家讲解,探寻中国海军发展脉络,解锁航海文化中的精神密码。

历史回响:从帆樯到舰阵的千年跨越

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博物馆海上展区。锈迹斑斑的济南舰锚链与052D型导弹驱逐舰模型隔空对话,队长指着展区地图说:“从琅琊港的古代商贸到青岛港的智能调度,齐地先民‘通商工之业’的智慧始终在海洋中流淌。”

室内展馆内,长江舰展区吸引众人驻足。这件1949年人民海军成立初期的功勋舰,承载着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的历史记忆。讲解员指着舰桥上的俄文标识介绍:“我国首艘核潜艇研制时,技术人员正是通过破解这些标识掌握关键技术。”队员王晓晨在笔记本上写道:“从齐国‘鱼盐之利’到核潜艇‘深蓝利剑’,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向海图强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室内展馆

在古代航海展区,明代《郑和航海图》与宋代指南针并列展陈。队员们发现,图中标注的“麻叶洋”“杓头洋”等古地名,与今日青岛海域的航海标识高度重合。“这说明齐地先民早在千年前就开辟了成熟的航线。”实践队指导教师张教授指出,“这种开拓精神,正是当代海军走向深蓝的文化基因。”

科技赋能:历史与未来的沉浸对话

博物馆三层的“走向深蓝”展厅内,1:1复刻的舰桥操纵台前排起长队。队员李明阳转动舵轮,电子屏立即模拟出战舰劈波斩浪的画面。“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生动百倍!”他兴奋地调整航速参数,观察不同海况下的操作反馈。在军事体验区,声呐听音游戏引发阵阵惊叹——通过耳机识别不同舰艇的声纹特征,队员们直观理解了反潜作战的技术原理。

“科技让历史‘活’了起来。”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展示AR导航系统:扫描展柜中的齐国刀币,屏幕立即浮现“齐地海上贸易路线图”,标注着琅琊港与朝鲜、日本的商贸往来。他透露,2024年升级的数字展厅已接待青少年研学团队超3万人次,“我们正在开发齐文化与海军史的联动课程,让姜太公‘因俗简礼’的治理智慧与现代海洋管理形成跨时空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互动视频

精神传承:从稷下学宫到核潜艇舱

下午2时,实践队进入镇馆之宝——092型战略核潜艇内部。直径不足1米的圆形舱门内,队员们需弯腰通过三道密封门。在指挥舱,讲解员指着锈迹斑斑的仪表盘说:“这些设备见证了我国首次水下发射导弹的成功,舱壁上的划痕是1988年试验时留下的。”队员赵欣然触摸着舱壁上的俄文标识感慨:“就像齐国稷下学宫容纳百家争鸣,这里也凝聚着多国技术的智慧结晶,最终锻造成中国自己的‘深海利剑’。”

在“海疆精神”展区,实践队与海军退役军官展开座谈。曾参与亚丁湾护航的张舰长举起泛黄的《管子》解读本:“管仲‘官山海’的思想,与现代海洋资源管理异曲同工。2015年我们在护航途中遭遇海盗,正是依靠‘众志成城’的齐长城精神,成功驱离了3艘快艇。”他的话引发队员深思:从齐国“众志成城”的军事智慧到当代海军“忠诚使命”的誓言,精神血脉始终在蓝色国土上奔涌。

青春誓言:让历史照亮深蓝航迹

活动尾声,实践队在博物馆广场举行“海疆精神传承宣言”仪式。队员们手持亲手绘制的“航海文化寻宝卡”,上面既有齐国刀币的线描图,也有055型驱逐舰的剖面图。“我们承诺,做航海文化的守护者,让稷下学宫的辩论声在舰桥回响;做海疆精神的践行者,让齐长城的坚韧融入深蓝航迹!”队长李明阳的宣言引发热烈掌声。

博物馆馆长陈志远为实践队颁发“海疆文化传播使者”证书时强调:“从齐国‘通商工之业’到今日‘海洋强国’战略,青岛始终是中华文明向海发展的前沿。你们带来的齐文化调研成果,为博物馆‘古今对话’展陈提供了新思路。”

夕阳下,实践队站在博物馆露台,眺望现役军舰编队巡航的壮阔景象。巨浪导弹的尾焰、核潜艇的航迹与齐国刀币的纹路,在队员们的记忆中交织成一幅跨越三千年的海洋文明长卷。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探源,更是一曲新时代青年“向海图强”的奋进之歌。正如实践队在总结中所写:“从姜太公封齐到航母入列,变的是装备形态,不变的是中华儿女经略海洋的壮志豪情。我们将带着这份精神火种,驶向更辽阔的海疆!”(通讯员:刘心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心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