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吹得人脸上发烫,“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开始了第一次非遗寻访。在此之前,团队对木雕的印象还停留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觉得它们古老又遥远。2025年暑假,团队先后来到湖北秭归和湖南会同,拜访了两位木雕传承人。这一趟走下来,团队成员们才发现,木头里藏着的故事,比想象中要生动得多。
江边与山间的对话
以前总觉得“非遗”这个词挺高大上的,没想到第一站就是在景区角落里找到了刘志华老师的工作室。刘老师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雕刻到一半的作品,最显眼的是那些带着江水气息的窗花和摆件。“团队成员峡江人嘛,木头里都要刻出浪花来。”刘老师说着拿起一个龙舟造型的木雕,上面的波浪纹路细腻得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
令人惊讶的是,刘老师工作室里还摆着好多迷你版的龙舟挂件和屈原书签。“这些都是卖给游客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大的没人买,小的反而好卖。”这些文创产品是刘老师自己琢磨着设计的,虽然简单,但起码能让更多人知道峡江木雕。
相比起来,湖南会同的向昌平老师那边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工作室藏在山脚下,推开门先看到的是一院子正在晾晒的木材。向老师说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笑得特别爽朗。他这里做的多是花鸟和日常生活场景,牡丹花开得灿烂,喜鹊栩栩如生。“山里人就爱这些热闹的,”他指着一件正在雕刻的嫁妆箱说,“现在还有人结婚会来订做呢。”
两位老师傅,一个守着江,一个守着山,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老手艺活下去。
学艺比考研还难
在此次行程之前,团队成员们原本以为学木雕是件很酷的事。直到看刘老师演示怎么握刻刀,成员们才发现这活儿比做高数题还难。刘老师的手上全是厚厚的老茧,他说这只是基本功,要学三年才能出师。“现在哪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他叹了口气,“坐不住啊。”
向老师那边倒是热闹些,有几个学徒在帮忙打磨木材。但问起来才知道,都是短期来体验的,最长的也只学了半年。“现在人都想着赚快钱,”向老师一边修整着雕刻刀一边说,“能沉下心来学手艺的越来越少了。”
让队员们触动最深的是,两位老师都提到了同一个困惑:怎么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刘老师说,太创新了怕丢了老祖宗的东西;太传统了又没人要看。这个难题,听起来跟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有点像——既要考虑现实,又不想放弃理想。
团队的看见与思考
这次实践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向老师送队员们离开时说的话。他指着工作室外的一棵老树说:“木雕就像这棵树,根要扎得深,枝叶也要向着阳光长。”这话虽然朴实,却让队员们想了很久。
回程的火车上,队员们反复看着向老师送的小木雕——一只站在树枝上的小鸟。突然觉得,大学生也像这只小鸟,刚刚离开巢穴,开始学着飞翔。传统手艺的传承,或许也需要这样,既要守住根基,又要勇敢地尝试新的方向。
这趟旅程让队员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与尝试。也许做不到像传承人那样用一辈子去守护一门手艺,但至少可以开始去了解、去记录、去传播。就像刘老师说的:“有人愿意看,团队成员就有动力继续刻下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