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笔青春为墨:塔里木大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助力农业发展”实践团深耕阿拉尔,书写农业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3 02: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万年   阅读 32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助力农业发展”实践团以行动为证,生动展现科技赋能与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价值,在田间调研、企业探访与技术学习中,探寻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动能。

实践期间,曹楠老师带领团队深入十团开展调研,主动向连队职工请教棉花花期管理技术,重点学习棉花打顶实操要领。职工们结合多年种植经验,详细讲解 “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 的打顶原则,强调根据棉花生长周期与果枝发育情况精准把控时机,同时明确保留合理果枝数量对产量提升的关键作用。为深化学习效果,团队还与职工开展打顶竞赛,在欢声笑语的比拼中,成员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打顶技巧,更在亲身劳作中深刻领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农耕真谛,体会到农业生产中技术与汗水的双重价值。

▲曹楠老师带领团队参观十团棉花高产示范田

当地广泛普及的现代化控技术,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变革力量。曹楠老师用 “分阶段、看情况” 的通俗逻辑展开讲解。讲到药剂选择时,他比喻道:“苗期的棉株像刚学走路的小孩,得用‘温和’的化控剂,让它敦实点、少生病;到了开花结桃的时候,棉株容易‘贪长’,就得用‘有力’点的药剂,防止它光长叶子不结桃;快吐絮时,就用‘催熟型’的,让棉桃早点成熟,赶上好行情。”在用量把控这一关键问题上,曹楠老师更是结合田间实际给出 “实用指南”:“不用记复杂公式,就看棉株‘脸色’—— 叶子深绿、长得快,就稍微多喷点;叶子发黄、长得慢,就少喷或不喷。再看土壤,浇水多、肥力足的地,棉株容易旺长,化控剂用量得跟上;干旱少肥的地,就轻着来,别把棉株‘控’得太狠。”

▲曹楠老师讲解化控打顶技术

在曹楠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不仅快速掌握了化控技术的核心要点,更通过观察棉田实际效果,直观看到科学化控带来的改变 —— 经过合理调控的棉田,棉株高矮一致、果枝分布均匀,为后续高产打下坚实基础。这种 “接地气” 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农业技术变得生动易懂,也让团队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兴农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像曹楠老师这样,能把技术 “翻译” 成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方法,才能真正让科技扎根田间,助力农业发展。

在胡强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纺纱厂,见证了棉花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跃升。洁白的棉花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多道工序,逐步转化为细密均匀的纱线,原本初级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附加值倍增,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的鲜活范例。此外,杜明伟团队现场展示的无人机航拍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成员们对科技赋能农业的认知边界 —— 通过无人机获取的棉田航拍数据,能够精准呈现不同区域棉株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等信息,为后续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让 “精准农业” 从概念变为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胡强老师带队探访三场丰收棉业

▲纺纱厂正在工作的设备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作为核心支撑,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更需要青年群体主动担当,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以所学为基、以实践为径,把青春力量融入田间地头,在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荣光。


撰文 | 刘万年

图片 | 李亚鹏

一审 | 李亚鹏

二审 | 张欣欣

三审 | 任冬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