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怀熙迪)八月的燕赵大地,暑气未消,河北易县听松书院的教室里却传来阵阵欢歌笑语。8 月 10 日至 24 日,北京科技大学 “长青易烛”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的10名队员在此开展了为期 14 天的暑期支教活动。这群怀揣热忱的青年,带着精心打磨的课程与滚烫的初心,为当地孩子们编织了一段融合知识、文化与梦想的夏日记忆,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担当。
三尺讲台背后:用匠心打磨每一堂课
“老师,为什么机械小车会被遥控器指挥”“地球公转的时候,是不是像陀螺一样转?” 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队员们早已做好准备。为了让支教课程既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又能传递有温度的知识,团队在出发前就展开了密集筹备:从分析当地文化习俗到设计课程框架,从采购实验材料到反复试讲演练,甚至连奖励学生的小文具都经过集体讨论。
“最初我的课案里全是理论知识,试讲时大家指出,孩子们可能坐不住。”一位小队成员笑着回忆,经过三次线下打磨、两次线上复盘,她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 “南北方饮食大比拼” 的互动游戏。团队用这样较真的态度,一点点填平 “以为讲清楚了” 与 “孩子真听懂了” 之间的鸿沟,最终呈现出的24门课程,涵盖文化、科学、环保等多个领域,像一串精心串联的珍珠,闪耀在孩子们的暑期生活里。
指尖上的传承:让非遗技艺 “活” 起来
蓝染课的教室里,孩子们正举着自己的作品欢呼:“原来衣服上的蓝花纹,是植物变的魔术!” 只见他们手中的白坯布上,蓝色的花纹逐渐清晰,这是孩子们跟着支教老师研磨染料、反复浸染的成果。
这堂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的蓝染课,是 “长青易烛” 团队 “非遗进校园” 计划的缩影。队员们精选了编织、苗绣、油纸伞绘制等适合儿童体验的非遗项目,将复杂技艺拆解为 “阶梯式实践”。在秧歌舞课堂上,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口令扭动腰肢,感受乡土艺术的活力;编织体验中,柔然的线不断交织,勾出稚嫩却认真的图案。“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动手做,更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手艺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支教老师说。当孩子们触摸着自己制作的非遗手作,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发芽。
从课堂到大地:种下环保与探索的种子
“这个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用完的电池要放进有害垃圾桶哦!” 支教老师拿着垃圾分类模型,与孩子们玩 “垃圾回家” 的游戏。在 “长青易烛” 团队看来,环保教育不该是抽象的口号,而应扎根于乡村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
从伦敦烟雾事件的警示,到氢能新能源的奥秘;从校园垃圾分类实践,到探讨家乡的山水保护,老师们用讲故事、做实验的方式,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孩子们的日常认知。“老师说,以后汽车可以喝氢气,不会弄脏天空!” 九岁的心心同学在课上这样说到,字里行间满是对绿色未来的向往。
地理课上,一张中国地图在孩子们面前铺展开来。“为什么北方人爱吃面食?”“东北为什么要转型?” 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与辽阔的中国紧密相连。课程结束时,一个孩子指着地图上的远方说:“老师,我以后想去看看黄河!” 这句童言,正是探索精神被点燃的证明。
科技与梦想:让大山里的眼睛看见未来
“我的小车跑起来啦!” 机甲大师课程的教室里,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正专注地拼装着机械小车,从对照图纸识别零件到动手组装齿轮,小小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当自己拼装的小车在地面灵活穿梭时,成就感写满了每一张稚嫩的脸庞。
除了机甲拼装,水火箭发射、人工智能小实验等课程也深受喜爱。队员们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 “什么是编程”“火箭为什么能飞”,用趣味实验打破科技的神秘感。我们常常感慨“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希望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奇妙的可能。”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望向科技未来的窗。
支教时光转瞬即逝,但知识的种子已在听松书院扎根。孩子们常常和长青易烛的老师们说:“我会好好学习,之后去北京看你们。” 这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 一群人的青春接力,点亮了另一群人的逐梦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