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遗”启助残服务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遗”启助残,以爱传情

发布时间:2025-07-29 14: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荟翰 韩文琪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聊城大学“遗”启助残服务团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如康家园、万达广场等地开展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残障人士的自我价值,拓展就业新渠道。通过实施“1+N”志愿服务模式,志愿者们在实践中诠释青年担当,为助残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葫艺雕刻,“遗”启绽放

团队结合残障人士的具体情况,创新葫芦产品制作形式,开展葫芦彩绘培训。志愿者分组指导残障人士进行葫芦创作,协助他们在葫芦上勾勒图案、填充色彩,同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残障人士们专注于创作的世界:有的眼神里充满了认真,代表山峦的线条被他灵巧的双手勾勒得光滑温润;有的在颤抖间隙精准落下每一笔,涂色深浅均匀,宛如自然生长的脉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创作,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彩绘葫芦作品诞生。“这不仅让我学到了一门手艺,”一位残障人士抚摸着作品说,“更让我相信我也能创造美。”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残障人士的创意和才华,更让葫芦雕刻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遗”启助残服务团团队成员开展培训服务

七彩趣玩,点亮童心

团队组织特殊儿童开展“眼疾手快”游戏。志愿者首先介绍游戏规则,播放音乐带动孩子们热身,活跃气氛。随着指令声响起,孩子们迅速将小手按在对应的器官上,有的孩子认真地摸着眉毛,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摸着下巴。当关键指令“摸零食”突然发出,孩子们瞬间化身“小猎豹”,凭借快速反应抓起面前的零食,反应敏捷的孩子率先拿到零食开心欢呼,一时走神的孩子则露出懊恼而可爱的表情,现场洋溢着童真童趣。

太空泥捏制环节同样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志愿者指导孩子们按照步骤进行选色、粘贴等操作,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分享创意。彩色的太空泥在孩子们的小手中揉捏、塑形,现场充满了专注与欢笑。“这是我捏的宇宙飞船,它能飞到月球上!”一位孩子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他的“太空梦”;另一位孩子正小心翼翼地给“小猫咪”加上胡须,“我家的猫咪就是这样的,软软的很可爱。”这些虽不复杂但饱含着想象力的作品,正是特殊儿童们内心最生动的展现。

▲图为志愿者指导特殊儿童捏制太空泥

巧手筑梦传爱心 义卖助残搭舞台

在义卖活动现场,残障人士制作的面塑、彩绘葫芦等作品人气高涨,展现非遗文化的蓬勃活力。志愿者热情地为市民介绍现场作品:钻石画色彩绚丽,以精细工艺表现多样图案;彩绘葫芦造型别致,颜料在葫芦表面晕染出独特纹理;纸浆画立体感十足,用特殊材质呈现艺术氛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残障创作者的创意,更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特殊的故事:有的创作者克服身体障碍,反复打磨作品细节,用坚韧诠释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让普通的材料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这些故事让市民们看到:残障人士不仅拥有创作的才华,更有着对生活的执着与向往。

在活动现场的非遗展示区,各类传统工艺品与残障人士的巧思碰撞出别样火花。其中,听障人士孟女士的非遗面塑创作尤为吸睛。她取出适量面团,通过搓、揉、捏、压等手法快速塑造出主体轮廓,再用小工具细致地雕琢眉眼、服饰等细节,短短十几分钟,一团普通的面团就在她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生肖造型,比例协调、神态生动;葫芦雕刻也同样精彩,孟女士以刀为笔,在葫芦表面勾勒图案,通过阴刻、阳刻等技法层层雕琢,为市民们呈现出线条流畅、寓意吉祥的作品。

▲图为孟女士在义卖现场制作非遗葫芦雕刻作品

正如现场下单的李先感慨“第一次看面塑制作,更被她专注的样子打动,这比买任何礼物都有意义”,此次义卖活动不仅为残障人士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在作品被认可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更让市民通过接触非遗作品、倾听创作故事,打破了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

“遗”启助残服务团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助残服务,广泛推广“1+N”志愿服务模式,联动更多社会力量为残障人士汇聚爱心,让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深度融合,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荟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