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周村烧饼从农家干粮到非遗瑰宝的发展轨迹,传承历史美食文化,7月28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开启了一场非遗美食文化的探寻之旅。这座承载着百年技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与互动体验交织的方式,为实践团成员展开了一幅周村烧饼从市井小吃到国宴珍品的发展长卷。
实践团的参观始于一组生动的古代周村烧饼制作泥塑展台内,青砖灶台旁的泥塑匠人屈膝弓身,左手持竹批将面团挑至炉壁,炉膛内跃动的 "火焰" 映得面部轮廓“明暗交错“,旁边的匠人双手揉动面团,擀成烧饼,两位匠人齐心协力,制造出美味的周村烧饼。成员们在泥塑前驻足良久,从工具形制的演变中,触摸到民间技艺代代相传的温度。
▲图为周村烧饼泥塑展台
转过泥塑展区,近现代烧饼售卖场景的复原陈列,呈现出另一番风貌。1950 年代的油纸包装上 "周村特产" 四字带着斑驳油墨,1980 年代的铝箔袋印着 "中华老字号" 标识,新世纪的礼盒则采用烫金工艺再现古商城门楼剪影。推着独轮车的小贩穿行在周火车旁。车斗里叠放的圆形烧饼与今日形制几无二致。讲解员介绍,作为明清时期 "旱码头" 的标志性商品,周村烧饼曾通过胶济铁路远销京津,其薄脆特性成为商旅便携的理想干粮,商号间的竞争更催生出 "芝麻饱满度"" 饼边平整度 "等行业暗码。这正是周村作为商业重镇" 以商兴艺,以艺促商 " 的生动见证。
▲图为博物馆内近现代烧饼售卖场景复原陈列
最让成员们兴奋的是亲手制作环节。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先将面团在青石案上揉至"三光"—— 面光、盆光、案光,再用手按压出 "薄如蝉翼" 的面皮。看似简单的步骤暗藏玄机:压制时需手腕发力保持圆形,沾芝麻要正反各拍三次确保均匀,贴炉时更要眼疾手快避开炉膛高温。有位成员因力度不均导致面皮破损,师傅当即示范补救技巧。五分钟后,第一炉带着焦香的烧饼新鲜出炉。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体验非遗传承周村烧饼制作
当成员们捧着自己制作的烧饼合影时,灯光洒在金黄的芝麻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这些边缘略带不规则的作品,虽不及师傅们制作的完美,却承载着特殊意义,从看泥塑想象古人劳作,到亲手感受面团的韧性,触摸的不仅是烧饼的制作技艺,更是一个民族将平凡食材升华为文化符号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烧饼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当古老技艺能在国宴上展现东方风味,在亚运会赛场传递地方特色,在寻常百姓家唤起童年记忆时,这门手艺便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离开博物馆时,暮色中的古商城传来打更声,成员们手中的烧饼余温渐散,但那份关于传承的思考,正随着芝麻的余香在心中慢慢沉淀。 撰文 | 阚啸天 图片 | 王馨谊 张景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