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第一师的土地上,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触摸精神。此次寻访红色足迹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对兵团农业发展的深度调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棉田里的奋斗史诗
走进十六团十六连的棉田,新绿的棉苗在微风中舒展,仿佛在向实践团队讲述兵团农业的沧桑巨变。老兵团人指着这片土地,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讲述道:“当年这里还是一片戈壁,只能靠双手开荒,用坎土曼一点一点刨出良田。”这让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军垦精神永不褪色的传承。
渡槽水声中的时代交响
站在老渡槽旁,渠水奔涌的轰鸣声仿佛在演奏一曲新老交融的乐章。这座曾靠人力夯实的建筑,如今搭载智能灌溉系统,将兵团人的智慧与汗水一同输送到田间地头。这种“旧骨架”与“新血脉”的共生,让实践团队领悟到:兵团农业的现代化,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未来。
青春接力,薪火永传
阿拉尔的风裹挟着沙砾扑来,空气中混合着渠水的腥甜与旧时光的汗味。弯腰拾起一把泥土,指尖仿佛触碰到坎土曼上残留的体温。老兵团人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誓言种在这片土地,而农科学子的使命,是让这颗精神的种子在数字农业的土壤中萌发新芽。
离开时,夕阳为棉田镀上金边。实践团队深知,寻访红色足迹不是终点,而是青春接力的起点。作为农科学子,当以“拓荒薪火”为炬,在智慧农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军垦精神在新征程上翻涌更壮阔的波澜——因为这片土地传递出的信念清晰而坚定:真正的“扎根”,是让信仰的根系穿透时空,在新时代绽放最绚烂的花。
撰文 | 任冬涵
图片 | 王宇嫣 齐曼玉
一审 | 李亚鹏
二审 | 张欣欣
三审 | 王宇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