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于濡烨)在校团委和学院支持下,7月30日至8月22日,兰州大学“遗路生花”津门小队暑期实践团扎根天津文化沃土,走近津门非遗。他们解码天立老醋集团创新密码,探寻老字号赋能非遗传播的新路径;对话“风筝魏”新一代传承人,领悟百年技艺的匠心坚守;沉浸“泥人张”非遗展馆,溯源城市文脉的深厚底蕴;深入杨柳青年画馆,体验方寸画纸间的技艺传承。此行不仅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现状的深度调研,更是一场以创新思维赋能文化传承、助力津门非遗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生光的探索之旅。
01 探访独流老醋,体验时代飘香
7月30日,实践团探访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品味这项传承三百余年的国家级非遗。在古法酿造车间,陈明友师傅演示“翻、抖、搂、挑、扒”等核心工艺,诠释“固体发酵,两次成熟”的酿醋精髓。精选五粮、十四道工序、三年翻晒,方得酱红醇香、久存不霉的独流老醋。企业更以创新精神对接现代科技,引入微机控制与生物发酵技术,并规划“文化创业综合园区”,将酿醋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IP,实现老字号的年轻化传播。
图为实践团与天立公司负责人合影
02 风筝魏:竹篾绘新篇,青春承古艺
7月31日,实践团造访国家级非遗“风筝魏”体验馆,采访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出生于风筝世家的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归传统,将青春献给风筝制作。“扎、糊、绘、放”四艺融合,无绑线结构、打眼扣榫、真丝绢裱糊等工艺,让“锣鼓燕”等风筝既保留天津民间绘画风格,又具备飞行稳、结构巧、彩绘精的独特魅力。魏博文不仅致力于设计创新,将时代主题融入风筝题材,还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推广风筝文化,更投身公益,与禁毒宣传、特殊儿童教育等项目合作,让非遗走出展馆、走进生活、走向青年。
图为实践团与魏博文先生合影
03 泥人张:指尖塑乾坤,非遗焕新生
同日,实践团走进古文化街泥人张展馆,领略第六代传承人张宇的创新之作。从天津西郊红色黏土到反复砸制的“熟土”,从柳叶压子的精细塑形到矿物颜料点睛着色,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六代传承的匠心。泥人张不仅整理历代史料、成立美术馆系统展示非遗魅力,更积极融入现代文旅,通过“城市漫游计划”打造“最天津·最民俗”文化场景,让传统泥塑成为连接古今、激活城市记忆的文化载体。
图为实践团在泥人张美术馆合影
04 杨柳青年画:古版新彩,绘意千年
8月17日,实践团走进杨柳青古镇民俗文化馆与年画馆,深入探访这项享有“南桃北柳”盛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其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构图和吉祥的寓意闻名于世。在馆内,实践团成员系统了解了年画从勾描、刻版、套印、彩绘到装裱的五道核心工序,并仔细观赏领悟年画的精细工艺。一幅幅经典的《莲年有余》《五子夺莲》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古镇辉煌,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实践团在杨柳青古镇合影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并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淌的文化血脉。从独流老醋的醇厚醋香,到风筝魏的竹篾轻舞,从泥人张的泥土芬芳,到杨柳青年画的墨韵彩绘,每一项非遗背后,都是匠人数十年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创新求变。作为青年学子,实践团成员深感肩上的责任——要成为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以创意和热情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津门非遗之路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之花。
通讯员:于濡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濡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