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傅淏 沈中维 梁译心 陈哲 蔡裕如)2025年盛夏,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步履寻绿,榕茵绘卷"实践队深入福州西湖公园、旗山湖公园、左海公园、茶亭公园、黎明湖公园、屏山公园、金山公园、琴亭湖公园、劳动者公园、南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地,开展为期7天的"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与低碳技术应用"专项调研。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支由11名师生组成的团队通过科学测量、技术解析与社区访谈,探寻城市绿色空间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公园绿地碳汇研究揭示生态结构价值 低碳设施重塑市民生活体验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载体,其碳汇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日益凸显。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员通过系统测量植物冠幅、草地覆盖及复层植被结构,发现古树与乔灌草群落在固碳效能上显著优于单一植被,证实植物群落内部结构与生态质量对提升碳汇能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优化城市绿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傅伟聪老师率实践队实测西湖公园多类型植被群落固碳效能,解析复层结构对生态效益的优化作用。胡艺嘉 供图
在屏山公园通过对原有水体场地的升级改造,对该区域起到了极佳的降温作用,市民普遍反映该区域夏季体感温度明显降低,成为亲子活动与社区交流的热点区域。西湖公园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获得游客积极评价。观察显示,公园内生态科普标识与太阳能设施正持续引导市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理念融入日常。
低碳技术赋能公园生态管理 制度优化提升碳汇效能
公园的绿色底色,不仅依靠自然禀赋,更需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为深入了解城市公园在“双碳”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实践,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师生与福州西湖公园管理团队进行了深度座谈与实地考察。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公园低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前沿生态技术的落地应用、以及日常维护运营中贯穿可持续理念的核心策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实践队师生带着前期调研的发现,与管理方共同探讨如何将生态效益最大化融入公园全生命周期管理。在随后的实地参观中,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西湖公园在节水灌溉、废弃物循环利用、乡土植物应用、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低碳举措及其生态效益。技术赋能与制度优化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福州城市公园的面貌,持续提升其作为城市“绿肺”的固碳能力与生态服务价值。
西湖公园管理者向实践队介绍公园低碳技术的使用情况,展现生态管理实践成效。蔡裕如 供图
制度引领全民共建 福州构建绿色治理新范式
实践队在调查中了解到福州市通过法规政策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绿色治理体系创新。《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明确新建项目生态底线,规定市树榕树与市花茉莉种植比例,强化乡土文化传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创新实施古树保护保险机制,建立司法协作保护网络。同步开展村植树木、湿地守护等全民行动,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生态实践。
在政策的引导下,福州市全民绿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植树节系列活动、“美丽中国我先行”六五环境日福州主场活动等,得到了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及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种“制度孵化参与、参与完善制度”的双向赋能,让绿色治理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生活实践,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全民共舞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实践队员向游客科普公园智慧节能设施使用,阐释个人低碳游园行为的环保价值,提升公众自然感知力。梁译心 供图
福建农林大学“步履寻绿”实践队的公园绿色探索,是高校青年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生动缩影。7天里,队员们穿行于古树浓荫的城市绿地之中,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态评估的专业实践,把青春热忱注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课题。这场跨越历史文脉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深刻诠释了农大学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随着福州“千园之城”建设深入推进,高校智力资源与城市生态需求的融合日益紧密,这场青春与绿色的同行将持续为有福之州注入生机——它不仅是当代青年对生态文明的虔诚致敬,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
实践队完成西湖公园绿色调研,与西湖公园管理团队合影。傅淏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译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