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创意点亮七彩假期——玉林师范学院“悦学堂”烛光志愿服务团走进北流桂塘社区

发布时间:2025-07-27 22: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玉冰 陈春妍 黄华慧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吕玉冰 陈春妍 黄华慧)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北流桂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却洋溢着别样的热闹。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近日,玉林师范学院“悦学堂”烛光志愿服务团带着精心设计的手工课程走进北流桂塘社区,用趣味折纸、纸杯风车、扭扭棒制花等创意活动,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注入了一抹灵动的色彩,也为社区素质教育实践写下了生动注脚。

指尖魔法:折纸艺术里的空间启蒙

在趣味折纸课上,主讲志愿者刚拿出彩色正方形卡纸,孩子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大家看,像这样对折再翻折……平面的纸就能变成一个会跳的小青蛙啦!”随着主讲志愿者的演示,一张普通的卡纸在指尖翻飞间,渐渐显露出青蛙的轮廓——后腿撑开时能向前跳跃,孩子们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呼。

从简单的“会跳的青蛙”到需要精准折叠的爱心书签,课程难度循序渐进,却始终保持着游戏般的轻松氛围。 “老师,我的青蛙总往左边歪!”“老师老师……”课堂上,孩子们的提问此起彼伏。志愿者们穿梭在课桌间,手把手纠正折叠角度,还鼓励大家发挥想象:有人给青蛙画上条纹变成“斑马蛙”,有人用爱心书签装饰书本。

这种将二维纸张转化为三维作品的过程,无形中培养着孩子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折纸看似简单,实则是手眼协调与空间想象的协作。当孩子们发现自己能创造出立体造型时,眼里的成就感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图为服务团志愿者折纸课堂教授环节

纸杯变风车:等待中收获的成长礼物

在纸杯风车课上,一个个废弃的一次性纸杯成了宝贝。志愿者先用PPT展示风车的构造图,用吸管和小木棍演示风力转动原理,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随着讲解,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握着安全剪刀,在纸杯上剪出均匀的裂口,有的还特意在杯身预留出绘画空间。

一位小学生急着让风车转起来,刚折好雏形就想拿着跑,志愿者笑着拉住他:“要先等胶水干透,就像种小树苗要等它扎根一样。”等待的间隙,孩子们拿出彩笔尽情创作:朵朵向日葵迎着纸面“绽放”,卡通小熊在杯壁上招手,还有孩子写上了“北流”的字样,说要让风车“带着家乡转起来”。当志愿者们帮忙固定好转轴,三十多个色彩斑斓的风车在教室内风扇前徐徐转动时,小朋友们真正懂得了等待的意义,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此次手工风车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感受到了从平凡物品中创造出独特作品的成就感。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课程非常有意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他们的耐心,让他们学会了凡事不要着急。”

▲图为纸杯变风车课堂互动环节

▲图为纸杯变风车成果展示全景

扭扭棒制花:永不凋谢的情感信使

在“制花寄情”课上,彩色扭扭棒成了传递心意的魔法棒。主讲志愿者先教大家用铁丝固定花茎,再示范如何将扭扭棒卷出花瓣:“花瓣要像小勺子一样弯起来,才显得温柔。”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把橙色扭扭棒捏成星星点缀花束,有的用绿色纸条给花茎缠上“叶子”。

“我要做两朵,一朵给奶奶,她每天送我上学;一朵给同桌,他借我橡皮。”扎着马尾的孩子认真地挑选着材料,把粉色和黄色扭扭棒搭配在一起。男孩们则偏爱明亮的色彩,明黄与亮蓝交织的“友谊之花”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

志愿者们看着这些稚嫩却真挚的作品,愈发体会到手工课程的意义。“扭扭棒折的不只是花,是孩子们心里说不出的话。”

▲图为扭扭棒制花课堂成果展示环节

本次玉林师范学院“悦学堂”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的这三个课堂虽看似不同,但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情感。折纸启蒙是开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钥匙,纸杯变风车等待的过程充满期待与惊喜,扭扭棒中凝聚着真情。手工课激发出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让孩子们在简单活动中收获乐趣、情感与成长,并且珍视这些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点滴,从这其中汲取温暖与力量。

撰文:吕玉冰 陈春妍 黄华慧

摄影:李玟 李佩霞

一审:刘英群

二审:朱其海

三审:韦靖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