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乐动盛夏志愿服务队开展“童心筑梦,智启未来”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7 19: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丰胜   阅读 65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填补暑期监管与教育空白。7月6日—12日,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乐动盛夏”志愿服务队前往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文化站和中心小学,系统开展了“童心筑梦,智启未来”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寓教于乐为理念,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紧扣留守儿童成长核心需求,用专业和热忱构建鲜明的课程体系,以“科技赋能+艺术润心+安全护航+家国铸魂”为主线,为孩子们打造多元成长平台。

点燃数字星火,启航智慧未来

7月6日至7日,志愿者依托计算机专业知识,巧用Scratch可视化工具,开展以“数启童真,科创成长”为主题趣味编程启蒙课程,将抽象的“顺序结构”“循环逻辑”转化为灵动的动画演示。孩子们组队创作“动物主题动画”,精准调控“小动物”运动轨迹,在数字画布上演绎“速度与策略”的博弈。课程创新采用“故事叙事+游戏竞技”的立体化教学策略,志愿者以《小机器人星际救援》等原创故事为载体,将编程逻辑编织进跌宕剧情,还设置“编程接力赛”“算法猜谜” 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解谜、协作中,淬炼沟通力与逆向思维,让编程学习从“机械记忆”进阶为“思维碰撞”,悄然播撒科技梦想的种子,助力青少年在数字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建设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少儿编程课堂

彩绘童真梦想,守护心灵阳光

7月8日至9日,志愿者开展“艺绘童真,心护成长”为主题的童绘心理课,引导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心中的奇妙天地。孩子们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描绘出心中温暖的“梦想世界”。作品互评环节,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从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方面进行交流,助力孩子们感知艺术魅力,同步提升创造力与审美力,一笔一画间,童真梦想肆意绽放。心理互动环节,志愿者创新开展“情绪天气预报”活动,引导孩子分享心情,正确看待情绪,让孩子们在分享心情中,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学会倾听与回应;“心有千千结”游戏中,孩子们手拉手穿梭、解结,在相互协作中突破“困境”,团队合作精神悄然在心底扎根。一系列心理互动活动,为留守儿童筑牢心理健康防线,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会信任、在分享中拥抱阳光。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趣味心理活动

筑牢安全防线,厚植家国情怀

7月10日至12日,志愿者开展“安护童真,情筑家园”为主题的安全爱国教育课。安全教育课堂上,创新采用“游戏 + 演练 + 互动”模式,设置“安全自走棋”游戏,巧妙融合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电知识,让孩子们在“走棋闯关”中,牢记安全标识、掌握避险技能。通过“火灾逃生实景演练”“安全标语海报设计”,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应急能力。随后,志愿者开展网络安全小课堂,借动画故事串联互动问答,引导树立小朋友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家国教育环节,孩子们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回溯红色历史,并参与剪纸、中国结编织,触摸传统艺术温度,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与爱国热忱深植心底。

▲图为安全爱国教育课场景

为构建系统化帮扶体系,后续志愿者团队针对此系列志愿活动采取“档案建设-资源整合-长效赋能”三步走策略:首先通过点对点深度交流,为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成长档案,精准记录其兴趣特长、学业进展与需求变化,为后续帮扶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服务队系统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编程启蒙、艺术美育、心理辅导等特色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模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暑期集中实践与日常辅导的有机融合,服务队初步构建起“教育帮扶不断线”的长效机制——既在暑期开展沉浸式面授教学,又通过实践平台持续输送科技、艺术、心理等融合教育内容,逐步织密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关爱网络。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大合照

此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乐动盛夏” 志愿服务队以青春之姿深耕乡村,用专业与热爱,从科技启蒙、心灵滋养到安全家国教育,为留守儿童编制起成长路上的“温暖羽翼”。当青春力量与童真梦想同频共振,不仅为孩子们的童年添彩,更在乡村振兴画卷中,书写下充满温度的教育帮扶篇章,持续护航留守儿童向阳生长。(通讯员 刘丰胜 周雨珊 陈彦辰 陈亭羽 张永凡 段欣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丰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