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理工学院“语”润乡音支教团队探索畲语传承模式,助力畲乡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7 22: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敏俐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广州理工学院“语”润乡音支教团队来到广东省博罗县嶂背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拓展畲语传承模式,助力畲乡非遗文化”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畲族文化遗产,探索其创新传承路径,助力岭南民族民间艺术走向世界。


以语为媒,以艺为桥,奏响畲乡时代新曲


守语兴乡,扬帆起航

初到嶂背村,团队成员在覃守达老师的带领下,熟悉周边的地理环境。于此同时,团队也在当地村干部的热情引导下,走访了畲族小学、文化传承馆及村民主要聚居区域,对嶂背村依山傍水的独特格局、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风貌以及浓厚的畲族生活气息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初步认识。

队员到达传承馆后,覃老师与雷老校长进行对接后,队员们便跟着雷校长深入了解有关畲族语言的内容,包括畲语的音调以及交流习惯,还了解到了有关畲族的历史和服饰文化,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验到畲族文化,雷校长特意为团队准备了畲族的传统衣服以及头饰,让成员能够真实的体验畲族的生活穿搭。

在经过一下午的交流之后,团队成员确定以语言传播和民俗文化两个版块来做内容,语言方面以H5的形式展示日常用语和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到畲族人民的日常习惯和用语;而文化方面的小组则是着重体验和学习畲族的独有民俗,如打糍粑,跳竹竿舞和编织手法。

初步计划制定完之后,小组各成员便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为明天的内容打好基础。相信在覃老师、雷校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能够讲畲族语言讲给世界听,讲畲族民俗文化展示给世界看。

走访村落,了解民情

大板田村是上世纪50年代初,畲族老嶂背村民们第二批下山迁居的地点,这里保留着畲族村落50年前的历史遗迹。据了解,当地的畲族村民信奉盘瓠传说,相传盘瓠有四个孩子,分别代表着盘、蓝、雷、钟五个姓氏,现在惠州嶂背博罗村的畲族村民基本都姓蓝和雷。为了调研清楚当地的宗教信仰,“语”润乡音支教团队决定挨家挨户地了解该精神文明的现状,探索畲族文化走向繁荣的发展路径。

团队采访了当地一位高龄的老奶奶,她家就住在大板田老建筑群里。据了解,这位老奶奶今年有95岁的高龄,但是身体健朗,可以用客家话与他们交流大板田村的发展历程。团队在这位高龄奶奶和她家人的帮助下,了解了这座废弃古祠的历史脉络,以及其过去有着怎样的热闹景象。除此之外,覃守达老师还发现,此处建筑群的房屋都是面向中间的祠堂而建,以及房屋内的有许多独特的建造风格,这些都是畲族文化值得研究的关注点。

本次调研所挖掘的丰富历史细节与文化内涵,为项团队成员思考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田野依据和深沉的情感动力。团队相信,守护好这些乡音、乡情与乡愁凝结的文明根脉,就是守护大家共同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家园。未来,“语”润乡音团队将继续肩负使命,为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以艺为桥,共筑情谊

7月16日晚,“语”润乡音支教团队参与的中俄大学生联谊晚会,成为畲族文化传播的高光时刻。团队成员身着色彩斑斓的畲族盛装,以原生态《壮家迎客歌》热情敬酒迎宾,用绣球传递美好祝福。现场,他们与俄罗斯青年共跳兔子舞、同唱《友谊地久天长》,畲族服饰的精美斑斓刺绣与俄罗斯民谣的悠扬旋律交织,谱写出跨越国界的文化乐章。这既是精彩的文化展示,更是团队践行“国际美育节”使命的生动实践,推动畲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国际。

五天实践虽短,却为畲族文化传承开辟崭新局面。从田野调研到数字化存档创新,从校园课堂传播到国际舞台展示,“语”润乡音团队以青春之力,让畲语从山间乡音转变为可广泛传播、可持续延续的文化符号。

站在这个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展望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将有更多人接力。“语”润乡音团队将利用新媒体扩大畲族文化传播声量,通过深入学术研究深化其内涵,让千年畲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既坚守根脉,又拥有走向远方的广阔视野,绽放更璀璨的时代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敏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