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王海燕、林力)7月14日至20日,华南农业大学“穗悦赋能”突击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依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lululemon联合支持的“2025公益未来·露露乐蒙青少年赋能计划”,在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成功举办“百千万·莞一夏‘成长星球’”夏令营,为当地54名孩子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成长体验。
图为开营仪式上志愿者们抛彩带象征活动启动。吴彦睿、蓝晓珊供图
摘星课堂:孩子直呼“太有趣!”
“大风车转起来的时候,我一下子就不害羞了!”在情景剧互动后,原本拘谨的9岁女孩余诗涵主动牵起了志愿者的手。这正是夏令营“社交破冰”课程的成效缩影。据悉,为系统赋能青少年综合发展,团队创新融合“体育+心理+社交+文化”四维模式,将目标具象化为“联结、成长、创造、认知、智慧、活力、感恩”七颗星星,用科学与友爱编织成乡村孩子的“成长星图”。
图为罗炜桐在心理课程中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吴彦睿、蓝晓珊供图
心理课上,“觉察幸福泡泡”情绪体验活动引导孩子用色彩表达内心,“打扮我的相框”梦想手作项目则让天马行空的创意跃然纸上,将情绪装进相框,把梦想画成蓝图。
社交课中,“朋友,请和我击掌”“跨越友谊雷区”等情景互动环节让孩子学会“画边界、建信任”,掌握社交沟通的技巧。
运动场上,趣味韵律操、飞盘竞技、气排球赛等体育课程活动让孩子们的天性与活力尽情释放,团队协作精神也在悄然塑造。
文化“寻根”课程尤为亮眼:“云游”华南农业博物馆借数字技术之臂拓展视野;结合南社村深厚孝德文化的古村定向越野,在“玩”中让历史“活”起来;就地取材的树叶拼贴画创作,成为连接自然美育与乡土情怀的独特桥梁。
文脉解码:专家建言谱新章
为探寻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实践队专程调研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旅智库专家卢泳钧。卢先生十分赞赏团队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的尝试,并指出:“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根脉所在,关键在于用艺术载体激活年轻基因。要让孩子们听懂、记住、热爱自己家乡的故事。”
卢泳钧先生强调实践方法:“不要只讲大道理,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看得见的物件(如祠堂里的鳌鱼木雕象征‘独占鳌头’)、参与得了的活动(如结合孝德故事的情景剧)来浸润童心。”他特别提到本地第三小学孙静副校长已将南社文化编入校本课程的成熟实践,为团队深化文化赋能提供了重要参照与理论支撑。
图为队员就非遗活化课程设计采访文旅智库专家卢泳钧。吴彦睿供图
多方赋能:五维聚力筑生态
图为穗悦赋能队与小朋友在户外合照。吴彦睿供图
活动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也获得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孩子回家后像个小话痨,一直讲夏令营的趣事,还主动帮忙做家务,说学到了‘孝德’要孝顺父母。”村民陈女士欣慰地表示,“这种活动比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有意义多了,希望明年还能办!”
南社村文化管理员谢雪怡表示:“这次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与支持。”
图为队员就活动影响采访南社村文化管理员谢雪怡。吴彦睿供图
“成长星球”夏令营的顺利举办,是多方协同赋能的成果。在其过程中,茶山镇南社村委的场地支持与精准组织为活动“保驾护航”;华南农业大学发挥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等学科优势,提供课程研发平台与师资力量;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lululemon通过“公益未来·露露乐蒙青少年赋能计划”提供项目资金、专业资源及平台支持;社区家庭积极参与,夯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基础;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活动的主体,以专业素养与热忱服务赋能乡村儿童。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家庭的五维合力,正构建起乡村教育振兴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书写新时代合作共赢的篇章。
依依惜别:青春之旅获成长
结营仪式上,孩子们依依不舍,许多小朋友紧紧抱住志愿者老师,眼眶泛红。“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我不想夏令营结束!”纯真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是对活动最切实的肯定。
对于志愿者们而言,这七天不仅是一次服务乡村的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自我成长。“作为第二年来到茶山镇的‘老队员’,这次带队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乡村教育需要持续深耕的力量,”队长王海燕动情地回忆,“去年在寒溪水村做墙绘时,我惊叹于乡村文化的厚重;今年在南社村,当看到孩子们牵着我们的手主动探寻祠堂故事,甚至向父母讲解‘宝树堂’的含义时,我真正理解了卢泳钧先生说的‘用故事激活文化基因’——只有扎根乡土,才能让传承的种子破土而出。”
此次支教活动是大学生反哺乡村的生动案例,也是华南农业大学专业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文化教育振兴的在地化实践。志愿者们秉持培育时代新人的情怀,以科学理念为引领,以知识传授和理念传播为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海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