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研学溯初心 革命文艺铸魂脉

发布时间:2025-07-27 22: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沂奇   阅读 61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郭恣妤)巍巍宝塔映星火,滚滚延河证赤忱。7月24日,烟台大学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踏上这片红色土地,开启一场追寻革命文艺根脉的研学之旅。此次行程以文艺为经纬,从晨光中的鲁艺星火,到枣园窑洞的真理之光,再到暮色里的宗旨丰碑,队员们在历史现场叩问初心使命,探寻革命文艺的精神密码。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

鲁艺晨韵·激情澎湃

旧馆陈笺铭赤帜,黄河怒吼震山河。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的青砖院落内,泛黄的《白毛女》乐谱、斑驳的木刻版画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文艺战士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队员们在珍贵文献与实物前驻足凝望,深切感受战火纷飞中,文艺工作者用艺术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炽热情怀。当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旋律在院中响起,队员们齐声合唱,穿越时空的豪迈歌声,让人仿佛重回烽火年代,体悟革命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永恒魅力。

图为队员们参观学习

枣园午课·真理回响

石窑灯影淬真知,土炕宏章耀寰宇。午后的枣园旧址槐影婆娑,毛泽东旧居窗前的纺车、周恩来办公桌的砚台,无声诠释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延安作风”。在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旧址,队员们围坐条凳,聆听《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现场教学。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于窑洞油灯下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探索胜利之路的历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革命文艺始终与真理同行、与实践同步的深刻内涵。

图为郭恣妤同学发表结课感悟

广场暮诵·宗旨永恒

青石鎏金铭宗旨,赤子声声彻云霄。暮色浸染张思德纪念广场,“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在花岗岩上熠熠生辉。队员们列队肃立在毛泽东发表演讲的讲台原址,齐诵《为人民服务》经典篇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字字千钧,深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铿锵声浪中,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在晚霞中凝成永恒剪影,让“为人民而歌”的革命文艺初心愈发清晰。

从鲁艺晨光里的黄河怒涛,到枣园窑洞中的真理灯焰,再到暮色广场上的宗旨烙印,此次延安研学之旅以文艺为纽带串联起革命记忆。归途车过延河,队员中有人哼起《南泥湾》的旋律——这簇诞生于黄土高原的文艺火种,正随新时代的征途灼灼燃烧,激励着队员们传承革命文艺精神,在续写“为人民而歌”的青春征程中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撰文|郭恣妤

图片|华正昊

审核|刘沂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沂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