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翻涌、菊香漫溢、牛哞回荡——国科大学子祈问绩溪农企“校地融合”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7 21: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旭苗   阅读 62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耕耘树艺团队深入安徽绩溪县,走访袁稻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马道悠然种植专业合作社、肥丰小黄牛养殖家庭农场三家农业企业,围绕产业模式、科技赋能、校地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调研,挖掘乡村振兴中“企业+高校”的协同潜力。

袁稻农业:稻田间的“产学研”育人实践

袁稻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长安镇马道村,负责人章飞云被选为绩溪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在他的带领下,袁稻公司聚焦袁隆平超级绿色杂交水稻产业化,打造的“稻稼云社”绿色大米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企业通过“袁稻合作总社+村集体经济+加盟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低于市场价供应种子、农药、化肥,高于市场价收购稻谷,带动1500余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户均增收500余元,年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目前已获70余项发明专利、10项商标授权,推动46项科技成果落地,并被设为安徽师范大学实习基地,与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合作。近两年,公司还组织了12期研学培训吸引高校人才,构建起“种子+肥料+农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让科研成果直连田间地头。国科大耕耘树艺团队重点考察了袁稻公司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对其依托高校资源构建实习基地、开展研学培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进行了深入评估。团队与汪连云经理座谈,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优化“科研-教育-生产”链条,为国科大未来深度参与类似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团队成员与袁基水稻负责人合照 何天翘供图

马道悠然:菊香里的“科技抗病害”突围

马到悠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葛荣于2013年创立,深耕菊花种植加工,以“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五统一”管理,即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2018年建成扶贫车间后,吸纳6名贫困劳动者,流转103亩耕地辐射1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其产品获评“宣城十佳名优农产品”,葛荣也在2024年入选“绩溪英才”领军人才。校企合作的“科技抗病害”突破尤为关键:合作社曾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培育菊花脱毒种苗,大幅降低病害发生率;引入蒸汽暖风烘干技术解决加工污染难题,实现“绿色防控+提质增产”双飞跃,为菊花产业筑牢科技根基。在调研中,国科大团队特别关注了合作社“科技抗病害”的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脱毒种苗应用效果和蒸汽暖风烘干设备运行,并与负责人葛荣详细交流了技术引进、应用中的难点和未来需求,为后续可能的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

团队成员采访马到悠然负责人照片 供图:徐瑞

肥丰小黄牛:政府+高校双赋能的“品牌梦”

肥丰小黄牛养殖家庭农场中以绩溪本地特色黄牛养殖为核心,现存栏约110头,依托山林生态资源形成的科学管理模式,肉质鲜嫩,是绩溪潜力特色农产品。负责人吴泽武向调研团队坦言发展愿景:既希望依托政府推广打响“绩溪小黄牛”品牌,也渴望深化高校合作突破产业链瓶颈。安徽农业大学刘洪瑜教授曾实地指导饲料配置,在营养配方优化上已初尝科技的甜头;未来更希望借力高校技术,完善冷链包装加工保鲜技术,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绩溪小黄牛”走出地域局限,实现技术升级与市场破局。 国科大团队认真听取了吴泽武关于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升级的迫切需求,团队成员结合对农场养殖模式、现有技术应用和销售渠道的考察,与负责人共同分析了当前运营模式的薄弱环节,初步探讨了高校技术资源介入的可能性,为农场勾勒了更清晰的全链条升级路径图。

团队成员采访小黄牛农场负责人照片 供图:徐瑞

从袁稻的“实习基地+研学联动”,到马道悠然的“院校育种+技术升级”,再到小黄牛农场的“专家指导+产业链构想”,绩溪三家农业企业已勾勒出 “校企协同”的发展底色。国科大团队发现,企业普遍期待深化与高校的沟通合作,让科研资源更精准注入产业痛点。这场调研不仅是对“科技兴农”实践的扫描,更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赋能乡村振兴,埋下了协作伏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旭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