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医语队:以“医疗推普”双轮驱动 赋能喀什巴楚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7 10: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建永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基层群众在健康保障与沟通交流方面的实际需求,新疆第二医学院医学推普实践队,深入喀什地区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色尔古努什村,于2025年7月6日至14日开展了为期7天的“医疗服务+普通话推广”融合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专业医学为桥、语言沟通为纽”的模式,通过义诊服务、课堂教学、急救宣讲、入户走访等多元载体,既让普通话成为乡村生活的“实用工具”,更以健康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义诊现场变“双语课堂”:让沟通与健康同步落地

在色尔古努什村的临时义诊点,实践队构建起“诊疗服务+语言教学”的创新场景。内科、口腔科、中医科的专业师生团队坐诊,为村民提供血压检测、口腔检查、脉诊等基础医疗服务。问诊时,精通维汉双语的推普队员化身“双向桥梁”:既能精准传递病情信息,又能将“您的血压有点高”“这个药每天吃一次”等实用表达转化为村民易学的普通话短句。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义诊

一位村民在脉诊后反复练习“谢谢医生”,笑着说:“以前看病总怕说不清楚,现在学会这几句,心里踏实多了。”这种“医疗场景即学用场景”的设计,让村民在获得健康服务的同时,切实体会到普通话在生活中的“刚需价值”,为乡村医疗便捷化打通语言壁垒。

红领巾小课堂:用“健康密码”解锁童趣推普

针对乡村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实践队创新开设“红领巾小课堂”,将普通话教学与健康素养培育深度融合。每天下午,村委会活动室里,队员们通过“急救口诀儿歌”教孩子们背诵“遇溺水,大声喊,找工具,不手牵”;用“人体器官拼图”游戏让孩子们在认识“心脏”“肺”等器官的过程中,自然掌握对应普通话词汇。绕口令、汉字接龙等趣味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埋下了健康防护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小朋友讲解防溺水知识

这种“语言学习+成长刚需”的结合,让普通话在孩子们心中从“任务”变为“乐趣”,为乡村未来一代的综合素养提升筑牢基础。

双语急救宣讲:让技能与表达共筑安全防线

7月10日,色尔古努什村活动中心的“双语急救宣讲”现场热闹非凡。实践队创新采用“理论讲解+维语同步翻译+实操演示”模式,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村民能懂、能学、能用的技能。队员们一边用普通话讲解“按压胸部要垂直用力,每分钟100到120次”,一边在模拟人旁示范,维语队员同步拆解动作要点,配合动画演示让村民直观掌握。

实操环节中,孩子们争相参与,队员们握着小朋友的手调整力度时,顺势引导:“再用力一点,用普通话告诉老师‘学会了’!”这种“技能掌握+语言输出”的设计,既提升了乡村应急能力,又让普通话成为传递安全知识的“通用语言”。

▲图为实践队队员邀请小朋友上台进行心肺复苏

入户走访建“民情语情档案”:精准服务对接乡村需求

为摸清乡村语言使用现状,实践队分成4个小组开展入户走访,带着米面油等物资走进村民家中,通过“问卷调研+即时教学”收集一手数据。针对“年轻人能听懂但不善表达、老年人交流有困难、孩子校内学但生活用得少”的特点,队员们在帮大妈读药品说明书时教“用法”“剂量”,跟大叔聊庄稼时教“浇水”“施肥”,让普通话融入日常点滴。

▲图为实践队队员协助村民填写推普调查问卷

这些精准调研不仅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方向,更通过“按需教学”让语言服务真正对接乡村生产生活需求,为乡村治理精细化提供支撑。

7天的实践虽短,但“医疗推普”的创新模式已在色尔古努什村留下深刻印记:听诊器下的健康守护,课堂里的朗朗童声,急救演练中的专注身影,共同勾勒出“语言通、民心通、发展通”的乡村振兴图景。新疆第二医学院医学推普实践队以专业优势为笔,以创新思维为墨,证明了推普工作既能破解乡村服务的“沟通梗阻”,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双向赋能”的持久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建永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