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百千万工程”实践精神,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助力民生服务,2025年7月上旬,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深入广州市星语特教花都中心,结合AI技术与传统工艺,创新开展“AI+非遗”融合课程,助力特殊儿童理解、体验、创作掐丝珐琅工艺,开启了一段科技赋能传统、智能点亮童心的温暖旅程。
▲图为“e家天使”队员们在学习制作掐丝珐琅。陈子皓 摄
掐丝珐琅是一种以铜丝掐纹、填烧珐琅釉的传统金属工艺,俗称景泰蓝,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繁复精细的工艺流程与浓厚的文化意涵,往往对普通儿童尚有难度,对认知、动作发展相对迟缓的特殊儿童更是挑战。为此,实践团成员依托自身专业优势,设计了一套智能辅助教学方案:通过AI生成工具为孩子们提供掐丝珐琅作品的图案灵感,系统能快速生成不同风格、构图与配色的创意模板,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传统美”。
▲图为AI生成马赛克灯罩和掐丝珐琅图案灵感图。杜童安 供图
同时,团队还开发了一套现场拍摄反馈系统。在特殊儿童完成初步作品后,由志愿者协助拍照上传至系统后台,AI图像识别模型即可智能分析作品完成度,如是否出现“色块缺失”“线条断裂”“轮廓不清晰”等问题,系统即时给出简洁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优化创作。在融合鼓励机制下,学生参与热情显著提升,许多孩子在反复调色、描线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图为AI识别掐丝珐琅木盒反馈优化建议。杜童安 供图
为了将学习成果延展至真实生活场景,7月8日下午,实践团联合广州星语特教机构,在花都区云峰社区举办了一场“AI非遗·爱心义卖”活动。特殊学员与大学生志愿者一同布置摊位,将此前课堂上完成的马赛克灯罩、掐丝珐琅饰品等亲手创作成果进行义卖。不少市民驻足观赏、购买,纷纷表示:“没想到这些作品是由特殊儿童创作的,还有AI技术的参与,真的非常有意义。”
▲图为“e家天使”志愿者在爱心义卖上介绍掐丝珐琅饰品等儿童作品。周润乐 摄
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非遗工艺的展示渠道,也打破了“非遗只能仰望”的刻板印象,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日常,融入公益。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赋能,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表达自我、被他人看见的机会。
▲图为“e家天使”实践团探索AI赋能非遗工艺新模式。陈子皓 摄
“e家天使”实践团队长陈子皓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与非遗传播中的融合模式,在关爱特殊儿童成长的同时,也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讯员 杜童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童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