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抗战热土——南审学子四省十城红色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6 16: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松宇 王昕怡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韩松宇)2025年暑期,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南京审计大学“追寻红色印记 赓续抗战精神”实践团的10名青年,跨越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四省十城,丈量22处抗战遗址。他们不仅用脚步追寻历史,更试图用青春的视角与创新的方式,触摸历史的温度,激活尘封的记忆,探寻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指尖的温度:在历史遗迹中感知民族心跳

历史的厚重,在青年学子的指尖变得可触可感。

在河北西柏坡,李佳玲轻抚军委作战室内斑驳的木桌与泛黄的作战地图,体悟“两个务必”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不仅是精神标语,更是鲜活的方法论。”于东鸡冠山北堡垒弹痕墙前,队员王昕怡将掌心紧贴凹凸的混凝土刻痕,“每一道,都是民族觉醒的深度丈量”。万忠墓抄录遇难者名单时,7名孩童的记录让沉重的历史直击心灵;日俄监狱冰冷的刑具前,低语“必须铭记,永不能重演”成为共同的心声。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白毛巾拂过黄继光烈士墓碑,“碑石的凉意与阳光的暖意在掌心交织,恰似两个时代无声的握手”。指尖划过满洲省委旧址墙面的“誓死救国”刻痕,队员写下:“00后们终将成为这历史长卷的守护者。”至江苏海安,烈士陵园英名墙前,队员指尖拂过冰凉的大理石,感受着那镌刻的不朽姓名,“这无声的触摸,胜过千言万语,是最深刻的思政课”。

创新的“翻译”:用青春语态唤醒尘封记忆

面对历史与当代青年之间的“代沟”,学子们主动成为创新的“翻译者”。

针对苏州本土战役“夜袭浒墅关”知晓率低(18-25岁青年不足35%),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提出:“锈迹斑斑的步枪会说话,但需要新的‘翻译者’。”她积极与苏州革命博物馆探讨制作动态动画短片,以可视化地图精准还原新四军战术路线,让“家门口”的荣光不再尘封。在河北安平,面对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外地游客稀少的现状,团队构想运用光影技术打造“时空对话”情景剧,生动重现弓仲韬在煤油灯下发展党员的场景,让抽象的“初心”变得可触可感。

于山东东炮台遗址,队员李春昊设计的《探索手册》成为创新载体:嵌入解谜游戏,游客通过破译密码解锁火炮操作知识。这种沉浸式体验成功吸引青少年,使平均参观时长延长40分钟。游客李伟在战术沙盘推演中意外复现1943年守军布防路线,印证了“历史从未沉睡,它只是等待被用心唤醒”。展望西柏坡振兴,队长韩松宇受当地红色产业启发(如“穿八路军装碾玉米”增收显著),建议开发AR实景剧本游,让游客化身“情报员”破译作战电报,以年轻人喜爱的互动方式赋能红色IP,吸引更多“青春力量”。

血脉的共振:从历史坐标到精神等高线

实践的终点,是精神的升华与血脉的共鸣。

从西柏坡运筹帷幄的智慧,到安平星火初燃的煤油灯;从苏州新四军的突袭路线,到东炮台守军的布防沙盘;从旅顺口刻骨铭心的伤痕,到沈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誓言,再到海安七战七捷的荣光与英名墙的肃穆——队员们串联起散落在四省十城的精神坐标。

队员们的调研笔记和图片纪实无声诉说着。没有华丽的数字堆砌,唯有纸页间流淌的手写感悟,印证着队员们的心声:“站在不同遗址前,胸腔里激荡着相同的心跳。”当青年以指尖触摸历史的弹痕,以脚步丈量先烈的热土,以创新激活尘封的故事,民族记忆便在这新生的血脉中澎湃不息,凝成跨越时空的精神等高线,薪火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昕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