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褚佳斌)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与“科技赋农”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人才力量,西京学院计算机学院“科技赋能,柿业振兴”社会实践团队由指导老师武旭、于蓉蓉、苏佳琳带领,团队队长褚佳斌及9名队员组成,于7月7日至7月10日深入陕西省富平县,以"科技赋能农业,数字助力振兴"为实践目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柿子产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一、深入调研:精准把脉产业痛点
在富平县庄里镇柿子种植基地,团队与当地知名柿子合作社负责人乔彬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乔老板详细介绍了当地柿子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富平作为'中国柿乡',虽然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种植技术还比较传统。病虫害防治全靠老师傅的经验判断,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不小。"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团队发现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种植管理智能化程度低,80%的农户仍采用传统人工方式监测病虫害;二是生产加工机械化不足,采摘环节完全依赖人工,效率低下;三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线下收购,电商销售占比不足5%,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队长褚佳斌表示:"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用数字技术助力解决这些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
二、技术落地:智能方案破解发展难题
团队将自主研发的《农业病虫害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系统通过无人机航拍监测,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建立了包含12种常见病虫害的本地化数据库,实现了病虫害的智能诊断和精准防治。
"这个系统真是帮了大忙!"乔老板兴奋地说,"以前要等农技员来查看,现在手机一拍就能解决问题,完全符合我们乡村振兴中科技赋能的理念。"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的应用预计可帮助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量20%,每年挽回经济损失约15万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在销售端,团队创新应用《一体化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将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数据、灌溉记录等关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数字生产档案",通过产品包装二维码、电商详情页和直播讲解等多渠道展示,为富平柿饼提供真实可信的品质背书。这套数字化解决方案不仅帮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更有效提升了22%的店铺转化率和18%的客单价,用数据赋能农产品销售升级。
三、青春实践: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我们团队对科技助农有了更务实的认识。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正着手建立富平本地化的柿树病虫害数据库,已初步收集整理30余种典型病叶样本。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与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共同研发适合农户使用的轻量化识别算法,重点解决普通智能手机上的流畅运行问题。
在农户培训这个关键环节,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帮扶模式。每位队员将长期对接若干农户,通过微信视频、语音消息等最接地气的方式提供远程指导。为了让技术更易掌握,我们正在筹备制作系列短视频教程,从最基础的手机操作到电商平台使用。
四、展望未来:持续助力产业升级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团队正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帮扶体系:通过定期更新病虫害数据库来保持技术活力,培养本地"数字带头人"形成技术传播网络,同时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争取更多支持资源。
"乡村振兴就像培育一棵柿树,需要年复一年的精心照料。"队长褚佳斌这样形容团队的长期规划。我们已经绘制出未来三年的帮扶路线图,将采取"暑期集中实践+学期远程支持"的接力模式,确保科技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真正在富平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短期实践到长期陪伴,这条路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
团队成员心得感悟:
褚佳斌:此次富平柿业之行,让我大开眼界。从传统手工晾晒到现代化加工,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令人惊叹。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意识到数据管理、智能监控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未来希望能用所学助力产业升级。
孟立飞:此次富平柿业之行,打破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从柿子的采摘加工,到电商平台销售,科技贯穿每个环节。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深感将专业知识融入农业数字化转型,能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马晨新: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富平柿业从历史到现状有了全面了解。在交流中,农户提到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帮助拓宽销路,这正是我们的用武之地。
李梦阳:富平之行,不仅领略了柿乡魅力,更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加工环节的自动化控制,还是销售端的智能推荐,都需要技术支撑。我渴望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助力产业发展。
刘佳欣:深入富平柿业一线,体验到传统产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在参观过程中,发现部分生产环节仍依赖人工记录。作为计算机学子,我希望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提高生产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
张程洁: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赋能。富平柿业的发展需要数字化升级,从种植数据监测到产品溯源系统,计算机技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我要努力学习,为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吕奕泽:走进富平,感受到柿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与企业交流时,得知他们对智能仓储管理有需求。这启发我,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仓储、物流等环节,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吴孟哲:富平柿业实践,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宝贵经历。看到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困境,我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我意识到,计算机技术不仅存在于代码中,未来我将聚焦农业信息化。这次实践激发了我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的决心。
贾希孟:参与柿业振兴实践,感受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看到当地柿农为传承工艺、发展产业的努力,我深受触动。未来我会将专业知识与农业需求结合,用代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刘金杭:这次实践,让我读懂“传承”二字的分量——它不只是技艺的复刻,更是在时代浪潮中,寻找传统与创新的共生路径。柿饼,是土地的馈赠、匠人的温度,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传统产业突围的希望。
通讯员:褚佳斌
指导老师:武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褚佳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