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周紫彤)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于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发展,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2025 年 7 月 9 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一路‘黔’行” 乡村振兴促进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开启了一场浸润初心与使命的实践之旅。
图为队员们走在花茂村的田间
花茂村,这个曾经被称作 “荒茅田” 的地方,曾面临着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等诸多困境,是典型的贫困村。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将村庄当作景区精心打造;以绿色发展为引擎,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以留住人才为依托,吸引众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今,它已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蝶变,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富裕繁荣,农民喜笑颜开,成功探索出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生动体现了总书记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坚定决心。
图为队员们走在花茂村的乡愁小道
淅淅沥沥的小雨,促进团的队员们漫步在花茂村,蜿蜒小径旁,绿油油的农田生机勃勃;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整洁雅致。总书记曾在此由衷感慨:“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队员们身临其境,目睹这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致,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给花茂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曾经抽象的乡愁,在这里化作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风景,村民们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了令人向往的诗意生活。
图为队员们在乡愁小道上看总书记说的话
在花茂村,队员们深入了解到村民们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深刻践行。花茂村巧妙地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古法造纸等特色高效绿色产业的有机融合。在花茂人家造纸工坊,造纸匠人将鲜花压入,制作成优美的纸浆压花画。造纸匠人介绍,完成一幅古法造纸作品,通常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不仅考验着人的技术,更考验着人的意志力。队员们不禁感叹,原来 “绿水青山” 的美丽底色背后,是村民们秉持 “慢工出细活” 的耐心与智慧,通过长期的坚守与付出,才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图为队员们参观造纸匠人做古法造纸作品
村民王治强的院坝村里,十几张凳子围绕着中间一张凳子。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和村民们亲切交谈。如今,王治强始终保持着当日的摆设,他的家也改名为 “红色之家”,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仿佛都能穿越时空,听到总书记那温暖人心的话语。队员们有幸采访到王治强的儿子王豪,王豪表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始终牢记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不忘初心、怀揣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这番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以青春的蓬勃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梦想的实现。
图为队员们采访王豪
在 “红色之家” 门口,一面笑脸墙格外引人注目。这面墙上挂满了村民们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花茂村村民们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从曾经贫穷落后的穷山沟,到如今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精心打造旅游景区;从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到推行村民事村民议的民主管理模式,花茂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通过这面笑脸墙,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村民们的生活日益红火,而这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无疑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动人、最美丽的风景。
图为队员与花茂村孩子们合影
此次在花茂村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团通过实地参观、与村民深入走访交流、开展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到花茂村以文化传承为引领,充分挖掘乡愁文化、古法造纸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的成功经验。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立志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积极作为,书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纯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