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行走田野径,科教并举助振兴”——广东药科大学“渔”跃乡村实践团赴坦洲群联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5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珊珊、叶锡光、卢科皓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珊珊、叶锡光、卢科皓)珠江潮涌,渔歌悠扬。近日,广东药科大学“渔”跃乡村实践团(下称“实践团”)赴中山市坦洲镇群联村,开展“产业调研+科普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围绕渔业产业链升级与乡土文化传承两大核心,以“知渔、兴渔、传渔”为宗旨,探索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的融合,书写科技赋能渔业的青春答卷!

1. 产业调研:科技助力渔业发展

清晨,鱼塘水面泛起微光,实践团走进群联村养殖基地,与当地渔民、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渔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水质采样、调查问卷等方式,团队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科技助农工作奠定基础。养殖户们对大学生深入塘头调研的做法表示欢迎,期待高校智力资源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将为后续提供加工技术指导,推动渔业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延伸产业链价值等提供重要参考,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图为突击队与广东省渔业协会理事、白蕉渔业协会会长郭振强访谈留念

2. 科普支教:播撒科学与文化的种子

在产业调研的同时,实践团面向群联村的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科普支教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课程,大学生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教学,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科学、认识家乡的窗口。

【以渔育人,鱼骨拼忆——文化润童心】

课堂巧妙融合渔业、红色文化与科学启蒙,在欢声笑语中播撒文化的种子。那些被轻易丢弃的鱼骨,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拼出承载记忆与梦想的图景,在动手过程中了解渔业生态。

【粘土筑梦,渔韵悠长——非遗润童心】

实践团带领孩子们聆听疍家咸水歌,感受渔家生活。孩子们巧手翻飞,用黏土捏出小船、河豚。“小船要远航啦!”稚语童声中,梦想与非遗文化一同启航。一场非遗课,种下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种子和对乡土的热爱。

图为突击队成员与授课小朋友合影留念

【滤检双行,药香满囊——科文沁童心】

实践团通过简易过滤装置和PH试纸,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水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通过“看透明度、闻气味、测 pH 值”,学会判断水质,懂得守护清水就是守护生命。同时,广药大学子发挥专业所长,为童趣课堂注入药学智慧与健康守护的温度,带领孩子们亲手装填、装饰,香囊成为防蚊“小盾牌”,承载了对家人平安的美好心愿。一滴净水,一缕药香,科普与传承并行,小课堂正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3.长效赋能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广东药科大学学子用专业与热情为群联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实践团不仅带去了前沿的科学理念,更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求知求真的种子。团队成员们白天走访调研、晚上研讨方案,用脚步丈量渔村的每一寸土地,用专业知识回应乡亲们的每一个疑问。

4.文创开发:活化疍家文化 

团队深入挖掘群联村疍家 文化基因,打造拟人化IP形象"渔囡阿珠":人物以疍家渔家女孩为主体,将疍家传统服饰的斑斓纹样化作文化密码,串联起坦洲虾喇膏的传统记忆与海洋小鱼挂件的浪涛气息。每一处细节皆承载着疍家人与海共生的千年智慧--那是潮起潮落间的生存哲思。画面的清新蓝调,恰到好处地传递出疍家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浪漫情怀,完美契合了传承海洋文化、守护渔家记忆的美好愿景。清新笔触勾勒的不仅是一个形象,更是对海洋文化的深情回望,对渔家记忆的温柔守护,让疍家与大海相依相守的浪漫,在时光里愈发鲜活绵长。

图为突击队原创文创元素解析示意图

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广药大学子既当“研究员”,又做“小老师”,更愿成为“新农人”。他们用专业智慧点燃产业升级的引擎,用暖心支教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绚丽笔触。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校地携手共赴振兴的新起点!”

5.青春感言

周飞杏:“从课堂到访谈,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要既接地气,又接科技。”

赖敏如:“水质检测实验让孩子们眼睛发亮,这就是科普的意义。”

陈悦:“几天的支教如群联村的夏日清风,短暂却深刻。鱼骨拼图里的水产好奇,咸水歌传唱的稚嫩认真,水质实验的专注探索,中药香囊的热烈追问,让支教是与乡土文化、纯真心灵的双向奔赴。孩子们以独特视角解读本土文化,为课程注入鲜活生命力。知识和文化的种子在土地滋养与孩子创造力中传承生根。这场经历将专业融入乡土,明晰青年责任。孩子们的笑脸与作品,是珍贵礼物,更是持续服务乡村的动力。”

卢科皓:几天的走访与调研,真正踏入了坦洲镇群联村这片被水脉滋养、与鱼虾共生的土地。深入了解了养殖户的生产模式、发展瓶颈与技术需求,也触摸到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合作模式的渴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环境挑战,群联村的水产养殖者既有传统经验的坚守,也有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的开放心态。调研过程中,不只是记录,更成为观察者与思考者。村民的信任、学校的支持,为产学研融合发展注入希望。回看社调,是一次知识与土地的对话,也是一场青年视角下对产业未来的探索。未来,期待以真实数据为基础,推动群联村水产养殖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群联村团委书记:“广药大师生的专业建议,打开了产业升级的新思路!”

通讯员:刘珊珊、叶锡光、卢科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科皓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