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上午,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大书包梦想导师实践团队16.0”河南一线支教团队的14名成员在南京站集结完毕,正式踏上了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乡范楼的旅途,拉开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
该团队课程设计旨在从思想引领、身心成长等多个方面,给孩子们带去温暖关怀,设计“8+8融合课程方案”,目的在从8个核心能力培养和8个拓展目标培育(情创润心)开展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
▲图为大书包队员合照
一堂课,一颗心:支教剪影里的双向奔赴
在这半个月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孩子们还是队员们,都受益匪浅,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在课堂上,队员们化身 “多面手”,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甲骨文字演变、历史详解、象棋、手语、拼贴诗歌创作等等,让校园里每一堂课都充满新鲜感与成长的力量。参与手语课堂支教的队员表示:“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也能培养他们对特殊群体的理解和关爱。”
▲图为队员正在给孩子们上手语课
▲图为孩子正在学习下象棋
此外,团队结合自己学校特色,给孩子们开启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中药香囊非遗传承课程让孩子们亲手制作香囊,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中药创意拼贴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将艺术与药学知识巧妙结合。“老师你看,甘草片圆圆的纹路,正适合做绵羊的毛呢!”一组女孩们兴奋说道。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消除孩子们对于中药的陌生与距离感,并且通过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中药知识。
▲图为队员正在讲解中药功效
▲图为中药香囊课制作成果
同时,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药学实验和用药安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简单实验掌握基础药学知识,树立了科学用药的观念。中医药五行和中药种植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传统医学的理解。团队还设计了有关医保的拓展课程,给孩们子们健康意识和责任感。
▲图为队员和孩子们在种植中药
▲图为队员正在讲解有关医保知识
此次支教活动不仅为当地学生带去了知识与欢乐,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大书包”和“小书包”之间连接起了难以割舍的桥梁。中国药科大学大书包暑社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教育,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首歌、一份情:欢笑背后的双向成长
七月中旬,为期两周的支教圆满落幕。作为收官之作,一场融合手语、朗诵与歌唱的文艺汇演在校园操场温情上演,百余名乡村孩子与志愿者们用真诚的表演,为这段难忘的时光画上句点。
阳光撒满操场,三十双小手在风中交叠。队员们站在孩子们身后,看手语版《国家》在爱里生长:指尖拼出的 “家” 字,像檐下归巢的燕;双臂环抱的 “国”,盛着整个村庄的灯。
▲图为《国家》手语表演
“少年自有少年狂” 的朗诵声撞碎暮色,穿校服的身影在台上站成小树苗。有个男孩的声音抖得像初春的枝芽,却把 “红日初升” 念得滚烫,每个孩子脸上都写满认真。
▲图为《少年中国说》朗诵表演
《我曾是少年》的旋律漫上来时,队员们的歌声与童声缠成藤蔓。孩子们拍着双手,欢笑声在天空中飘荡。
离别的汽笛声还没响起,孩子们已把汇演的余温折进纸船。那些在歌声里舒展的翅膀,在朗诵中挺直的脊梁,早成了比星辰更亮的印记 —— 关于相遇,关于成长,关于某群少年曾陪另一群少年,把梦种进土壤。
一段时光,一生回响:支教路上的告别与珍藏
黑板上的粉笔字正在淡去,但播撒在孩子们心田中的梦想种子却悄然萌芽……
▲图为支教队员、范楼小学校长和孩子们合照
范楼小学的支教活动于2025年7月19日完美落幕,但它却在每一位队员心中刻下难忘的印记。教室里的欢声笑语、课桌上随意摆放的书本文具、孩子们眼里闪烁的求知光芒……每一个瞬间都在队员们的记忆中永恒。
支教之火种不熄,教育之希望长存。期待这份温暖能够不断地传递下去,期待这束光亮不断汇聚,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支持乡村教育的行列。
撰文|牛雅洁 李思妍 彭琴 马林萍
图片|王翌曈 许晗煜 徐泽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雅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