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赴宁德市蕉城区”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宁德大黄鱼科技小院、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黄湾村、港口村等多地实践调研,开启了一场探寻大黄鱼等海洋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路径的实践征程。
探秘小院:大黄鱼产业的科技密码
“选种、 保种,我们希望打造丰富的大黄鱼鱼种资源库。”与队员们交谈时,科技小院的负责人强调道。实践队抵达当日前往秋竹村,与宁德大黄鱼科技小院培养单位宁德以也海洋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大黄鱼产业进入波动期,去年出现突发病害导致减产,平均每个渔民损耗百分之三十左右。通过交流,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育苗技术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性以及了解到育苗过程中的风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小院始终保持着不断钻研的态度,助力“国鱼计划”目标实现的美好发展蓝图。
图为实践队与宁德大黄鱼科技小院培养单位宁德以也公司领导座谈 张媛绒 供图
走访秋竹:渔民养殖的现实难题
7月12日,实践队在秋竹村书记陈玉花的带领下,踏入秋竹村开展走访调研。实践队对渔民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秋竹村渔民大黄鱼养殖的鱼苗问题以及近年来大黄鱼养殖遇到的风险。当日下午,实践队与秋竹村崔建主任面对面采访,了解到渔民尽管引进新的鱼苗,但收益仍不可观,仍需结合水质等环境精细化养殖。崔主任还谈到近年来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台风和人员安全风险,且渔民的风险意识较低。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秋竹村崔主任开展面对面访谈 张媛绒 供图
深入黄湾:养殖增收与风险应对之道
次日实践队乘船前往黄湾村。在黄湾村书记林以情的帮助下,队员们对当地渔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队员们了解到村民们熟练掌握了大黄鱼与龙须菜养殖技能,依托广阔的海域资源,在2020年到2023年间,超半数村民通过养殖实现收入的大幅增收。但如今,水质下降、极端天气致大黄鱼产量不稳。了解到育苗以及养殖的流程和风险后,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打破渔民对保险的偏见,呼吁渔民通过保险手段,减少损失并维护自身财产与安全权益,预防风险。宣讲会后村民表示:“现在知道了原来还有台风险这类保险啊!”当日下午,队员们登上海上鱼排,观察渔民投喂大黄鱼,交流中学习到环保鱼排、科学养殖技巧等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黄湾村村委会开展渔业保险宣讲会 杨鋆溢 供图
探访港口: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探索
7月14日,实践队来到港口村。当地刘爱清书记接受了实践队的采访。队员们了解到港口村村民更多将心血投入到大黄鱼和龙须菜的养殖产业。刘书记总结,在近年来,港口村面临着由于产业绿色转型后大黄鱼养殖投入资本与风险提高;海域开发申请条件有限,大黄鱼产业扩大困难;指导人才有限等问题。尽管缺乏可供当地条件借鉴的优秀先例,港口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不放弃的态度,勇于尝试。
座谈三都:乡村振兴的规划与发展
最后,实践队与三都镇镇政府开展座谈。当地政府表示,三都镇目前从两方面进行规划建设:第一,参考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模式优秀发展经验,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为未来的“特色渔村记忆”旅游模式奠定基础;第二,重视海域环境管理,实现定时清淤,污水达标处理,保障养殖水质。实践队汇报了几天的实践成果并给出三点参考建议:一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升级,鼓励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加工等产业,政府简化海域开发申请流程,吸引社会资本;二是强化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创新推广保险产品,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引导渔民加固养殖设施;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组织技能培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图为实践队与三都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合照 陈语泽 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与迫切需求,广泛走访调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为三都镇的大黄鱼产业和渔村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建议。未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宁德渔韵,振兴帆扬”赴宁德市蕉城区调研实践队将继续关注三都镇的发展,持续深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实践队综合素质,努力完善建议方案,为当地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图文:张媛绒、杨鋆溢、黄静瑜、陈语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