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集美大学“嘉”园寻迹,“庚”韵回响实践队走进大田,与档案馆、关工委、教育局、研学基地四方代表展开座谈。从档案挖掘到思政育人,从文化传承到基地建设,通过思想碰撞解码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为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一、档案座谈:让沉睡史料“开口”讲活历史
实践队走访大田县档案馆,访谈档案馆办公室主任李建忠,研读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开发项目《大田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探究嘉庚精神、抗战精神在大田的具体实践与传承。谈及档案挖掘,办公室主任李建忠强调“要做历史的翻译官”——用数字化技术为老档案“续命”,出版档案编研成果,策划专题展览,结合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让史料走出库房,使沉睡的抗战记忆、集美校史,变成可触可感的“活教材”。这场座谈,让“档案保护”不再是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以“让历史说话”为使命的传承工程,为红色文化传播筑牢史料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同办公室主任李建忠同志在大田县档案馆前合影,杨城河供图)
二、关工委座谈:老故事里的思政“活课堂”
范立洋老先生带领我们走访大田县博物馆,并在大田县关工委进行相关座谈会——他数十年深耕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红色文化保护,以“一份嘱托、一根定海神针、一个尚方宝剑、一个百人团队”为线索,分享了“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保护与嘉庚精神传承的实践思考。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让红色传承有了温度,更让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愈发清晰。范老先生还特别强调师德师风建设,主张“给做错的孩子一个机会,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的教育理念,将育人智慧同嘉庚精神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员在关工委听范立洋同志讲解,杨城河供图)
三、教育局座谈: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链条”
大田县教育局书记涂建志介绍了目前大田县教育局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成果,与队员们探讨将“第二集美学村”等红色资源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特色内容的有效策略,为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与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思路。通过座谈,实践队总结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从“红色故事启蒙”,到“研学实践浸润”,再到“理论研究深化”,要逐步构建全学段育人体系。
目前,大田县教育局正联合大田各所学校围绕“第二集美学村”共同编排戏剧,以新形式鼓励青少年讲好嘉庚故事,让大家看到思政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这场座谈体现出红色传承与育人工程的结合,画出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图为实践队员同书记在教育局内合影,杨城河供图)
四、研学基地座谈:青春实践赋能乡村新篇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研学基地负责人介绍了研学基地的发展历程和以及未来规划。在研讨中实践队分析研学基地发展困境并积极建言献策:不仅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发沉浸式研学线路,创新基地实践课程,创立自己的文化品牌,还要搭建资源共享新平台,利用好媒体资源,用青春创意为研学基地增添活力。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高校学子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这场座谈,让“研学基地”不再只是参观打卡地,而是青春参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实践场”,为“第二集美学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研学基地听董老师讲解时合影,杨城河供图)
四场座谈,汇聚档案守护、思政育人、教育规划、青春实践四方智慧,既解码了“第二集美学村”的红色底蕴,更勾勒出“以文化人、以人兴村”的发展路径,多方合力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传”向未来,也让集美大学“嘉”园寻迹,“庚”韵回响实践队体悟到:红色传承,是一场需要档案人、教育者、青春力量共同奔赴的接力,而“第二集美学村”,正是这场接力里充满希望的“新跑道”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艺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