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韵黄河文旅知行实践队员深入太行山探访红色印迹

发布时间:2025-07-25 1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情 张栢榕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树梢棉鞋八十年 血色记忆刻心间:抗战烽火中的军民脊梁

“那时候日子像酸枣,酸得倒牙,可也甜得难忘。”一句朴实的话语,裹挟着历史的硝烟扑面而来。7月23日,一位亲历抗战烽火的老人,向寻访红色足迹的译韵黄河文旅知行实践队员们,揭开了太行山深处尘封八十载的血色记忆。1942年,母亲递出家中仅存白面做的面条,换回小战士“打走鬼子回来挑水三年”的生死诺言;1944年,十一岁的她目睹五位被缚的八路军战士踏雪赴死,领头的小伙子赤脚踏冰碴,高歌“风在吼,马在叫”,鲜血滴落雪地如灼目的红辣椒面,一只遗落的破棉鞋自此高悬老槐树枝头,飘摇如旗。这穿越时空的讲述,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母亲颤抖的手捂住的孩童视线,只有妇救会姐妹生死线上分赠的半袋小米,只有年轻战士面对刺刀时无声的“别怕”口型与决绝歌声。当实践队员们仰望那棵仿佛仍在风中呜咽的老槐树,那只飘荡了八十年的棉鞋,已化作最沉重的教科书——它无声诠释着何为以血肉之躯筑就民族脊梁,何为用生命守护脚下热土的赤诚初心。这堂沾着泥土、浸着血泪的思政课,让年轻一代真切触摸到:红色基因的滚烫,就熔铸在军民共命的深情里,高扬在那面永不降下的信念旗帜上。

7月23日,白发老人对着实践队员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八十年前太行深处那血与火淬炼的岁月,为青年一代铺展开一幅浸透军民血肉与不屈精神的抗战长卷。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老党员画面,牛辰娟 供稿

1942年,鬼子“扫荡”的狼烟弥漫山野整整八十四天。老人母亲毅然将家中仅存的一把白面擀成面条,递给一位路过的八路军小战士。那战士稚气未脱,比老人还小两岁。他端着碗深深鞠躬:“大娘,等打走鬼子,我回来给您挑水三年!”转身便隐入密林。后来消息传来,他在田家会血战中与敌拼刺,壮烈牺牲。一句尚未兑现的诺言,从此成为老人心头最滚烫的烙印。

1944年秋,已是妇救会小成员的她,半夜随队背粮上山。每人腰别镰刀,以作掩护。山路崎岖,她脚小踩滑,跌入沟中,金黄的救命小米撒落一地。同行刘能玲大姐毫不迟疑,将自己粮袋中的小米分出一半倒入她的口袋:“撒的是米,保的是命,咱不能让山上的娃娃们饿肚子!”这份在生死线上传递的粮食,承载着军民同心的千钧重量。

最痛彻心扉的记忆在一个清冷的清晨凝固。十一岁的她正蹲在门口喝粥,老槐树下刺刀寒光骤然刺入眼帘——七名鬼子押着五名被缚的八路军战士踏雪而来。绳索深陷战士腕中,鲜血如断线珠串,“啪嗒啪嗒”坠入雪地,宛如泼洒了一路灼目的红辣椒面。打头的小伙子约莫二十出头,一只鞋已掉落,光脚踩着冰碴咯吱作响,却昂首高歌:“风在吼,马在叫……”那嘶哑却震彻长空的歌声,是刺刀丛中挺立的不屈脊梁。行至近前,他竟冲孩子们呲牙一笑,无声比出口型:“别怕!”纵使背上挨了凶狠枪托踉跄欲倒,歌声只顿挫半拍,旋即以更高亢的调门喷薄而出。后半夜,山那边三声闷响震得窗棂颤抖。母亲急掩她双眼,她却从指缝间瞥见,那只遗落的破棉鞋孤零零高悬槐树枝头。八十年来,风起时它依然如一面残破而倔强的战旗,在时光里固执飘摇。

图为实践队员牛辰娟采访老人画面,牛辰娟 供稿



听着老人平静叙述中深埋的惊涛骇浪,实践队员们心潮难平,热泪无声滚落。“那只飘摇了八十年的破棉鞋,分明是一面穿越时空的旗帜。”队员牛辰娟声音哽咽,“战士赤脚踏冰,血染雪地,却用口型安慰孩童……我触摸到了教科书里‘视死如归’这四个字滚烫的体温。”队员田情在笔记中重重写下:“刘大姐倒出的何止是小米?那是倾尽所有也要守护希望的担当!战士以破锣嗓子吼出的战歌,是用血肉之躯为百姓撑起的屏障。他们守护的,就是我们今日脚下的土地。”

八十载光阴流转,树梢棉鞋依旧如旗。它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最凛冽寒冬里如何以脊梁相撑、以热血相沃。战士的歌声与鲜血,母亲捧出的白面,刘大姐分赠的小米,共同熔铸成一面名为“人民江山”的永恒旗帜。这旗帜浸透牺牲,也饱含深情,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民心所向汇聚为力,纵使血染征途,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也终将不可阻挡。年轻一代于此凝视历史的血痕,深感肩上承继之重——守护这浸染了无数前辈热血与期盼的盛世,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接过的历史接力棒。

译韵黄河文旅知行实践队通过采访吕梁抗战亲历者收集红色故事构建可传播的的文化基因库。实践队将这些红色故事通过校园宣传 剧本杀等形式来达到文化的创新型表达。

图为实践队长王思涵剧本杀进校园,牛辰娟 供稿

同时以“树梢棉鞋”故事为基因解码核心,提炼“棉鞋如旗”的精神符号,通过“艺术+科技”双螺旋赋能:开发AR互动装置(扫描老槐树触发飘动棉鞋全息投影与战士歌声),打造沉浸式环境戏剧;同步构建文旅闭环——推出“酸枣甜”主题研学路线(夜行送粮VR挑战+AR血痕体验),开发棉鞋夜灯、“信仰值”打卡小程序等衍生品,实现“符号传播-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生态循环。最终以轻量化科技交互完成精神传承仪式:游客生成“我与棉鞋同框”海报即成为新时代“护旗人”,使红色基因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资产。

通讯员:田情  张栢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栢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