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茶哆啦”实践队深入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关口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蝉鸣声声的盛夏,这支由6名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走进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蒙顶山茶文化系统”核心区,探访非遗传承人、调研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协助下,实践队首站探访了月芽茶厂创始人柏月铭。这位手工制茶匠人向学子们演示了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中的核心工序,指尖掀开黑茶发酵的遮阳布,茶叶卷曲成螺,清香弥漫作坊。“公司没来前,茶园亩产不到现在六成。”柏月铭指着标准化茶园介绍。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村民每亩地年获租金800-1200元,而他本人亦受聘于茶企担任技术指导,传统技艺成为致富纽带。
当被问及坚守动力,柏月铭捧出三只茶盏:“早上绿茶提神,中午红茶暖胃,晚上黑茶安眠——茶早成了血脉里的牵挂。”在他自建的黑茶发酵工坊里,茶垛静卧于竹篾,如同沉睡的时光胶囊,封存着致富的希望。
图为冉耕涛同学采访非遗传承人柏月铭
第二位受访者蒋广勇的实践更具文化自觉。这位土生土长的传承人带领实践队走进正在修缮的智矩寺——历史上蒙顶贡茶的制作圣地。“从前我只当自己是做茶师傅,现在明白守护的是千年文脉。”他坦言非遗身份唤醒了他的使命感。为复原贡茶工艺,他不仅合资修复古寺,更邀请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家进村指导品种改良,从各类史料中挖掘茶礼精髓,打造“茶文化朝圣之旅”。
图为非遗传承人蒋广勇
午后,实践队在村中的刘干部的带领下走访脱贫户。八十岁的茶农老人坐在修缮过的铁瓦砖房前回忆:“十年前踩着烂泥一天采两次茶,现在光租金就够吃穿。”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十几亩茶园流转给茶企后,年收入超万元。但老人言自身年老后的顽疾,是驻村村医无法根治的难题。
图为茶哆啦小队成员采访关口村脱贫户
这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深层挑战。蒙顶山镇缺乏集中市集,村民采购生活物资需辗转至名山区;部分老人因对于新型交通工具的不适应难以外出就医;更令人深思的是,少数脱贫户因担忧“摘帽后没补贴”而抵触产业合作。“硬设施易改,软观念难转。”刘干部对实践队员感慨。
针对所见困境,实践队提出三维度建议:首先是产业升级。实践队认为,可以借鉴该村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劳动体验、非遗教学与生态研学,开发茶文化研学路线,延伸产业链;此外,还要对茶农进行医疗赋能。实践队建议村卫生室与名山区医院开通远程诊疗系统,定期派驻流动医疗车,送医入户;最后,是对于贫困户的思想破冰问题。实践队愿帮助制作《乡村振兴政策图解手册》,用茶农听得懂的方式破除认知壁垒。
这些思考,源自实践队员对现实的深度触摸。当实践队员面对脱贫户老人的热情招呼,和收到采访礼物后的喜悦时,当村委会对此次实践活动表现出无限的支持与友善时,当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关口村的茶园与蒙顶山的山路时,“茶哆啦”实践队队员们都思考着,让关口村更富、更美的办法。
夕阳西下,实践队在村口与茶农道别。层叠的茶梯在余晖中泛起金边,如同大地谱写的五线谱。两千亩生态茶园不仅是村民的生计依托,更承载着“茶祖吴理真”的千年文化基因。当青年学子与白发茶人的手紧紧相握,蒙顶山茶文化的传承脉络,正在这温度中悄然续写。(通讯员 刘姝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一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