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沂蒙精神 汲取前进动力——“弘法沧澜”实践队赴临沂市蒙阴县探寻沂蒙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24 17: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鑫 黄元圣   阅读 84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周鑫)7月14日,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弘法沧澜”实践队一行8人踏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土地。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热土上,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尽,但沂蒙精神的火种仍在代代相传。实践队以“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法治普及”为使命,通过走访老党员、对话精神传承人,触摸沂蒙精神的时代脉搏。

聆听党员故事,体悟沂蒙精神

“弘法沧澜”实践队先后走进垛庄镇东孟良崮村和桃墟镇陈谷庄村,与两位老党员围坐畅谈,聆听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沂蒙故事。

在东孟良崮村,队员们与老党员王清明围坐畅谈。老党员王清明同志用乡音生动传神的讲述了远近闻名的孟良崮战役。老党员王清明同志提到陈毅将军的那句话——“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时,声音不禁哽咽:“那时候哪有什么私心啊?就想着解放军能打胜仗,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情怀,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年代沂蒙群众与党和军队的鱼水深情,加深了队员们对沂蒙精神内涵的理解。

临行之际,实践队向东孟良崮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提出建议,在村内设立普法小站点,并为小站点留下部分红色资源保护相关宣传彩页,推动红色资源保护普法在基层落地。

图为实践队成员同老党员王清明同志交流并向服务中心负责人提出建议 

在蒙阴县桃墟镇陈谷庄村,实践队拜访了老党员周传昌同志,老党员周传昌同志向实践队讲述了亲身经历修建云蒙湖的岁月往事,令队员们深受触动。

修建历程中,沂蒙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用“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劲头,攻克了地质复杂、材料短缺等诸多难题,展现了“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争口气”的奋斗姿态,牺牲个人利益,多县民工争分夺秒团结协作,创造5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水利奇迹。

修建云蒙湖延续了革命年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从“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到“推着小车修水库”,沂蒙精神从来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它一直在跟着时代往前走。沂蒙精神中“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特质是在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老党员周传昌同志 

共话精神内涵,汲取前行动力

最后,实践队拜访了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沂蒙精神宣讲团团长李伟,并展开座谈。

“沂蒙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李伟团长开宗明义,向队员们解析精神内涵,“革命年代是舍生忘死跟党走,建设时期是艰苦奋斗创奇迹,新时代则是担当作为谋发展。但核心始终没变——那就是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底色。”

实践队成员向李伟团长提问了沂蒙精神相关法律问题,当队员们问到红色资源的法律保护时,李伟团长对问题表示肯定并回复到:“过去确实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个别红色遗址年久失修、民间红色故事收集不及时等,但随着国家近年对沂蒙精神保护的法律条规愈加完善,对红色遗址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都是国家政府重视保护和传承沂蒙精神的体现”。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李伟团长展开座谈 

李伟团长在座谈中还向队员们分享了沂蒙精神宣讲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宣讲过程中所见和感悟,并鼓励实践队队员积极参加志愿宣讲活动,主动践行弘扬沂蒙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李伟团长合影留念

从孟良崮的战火记忆到云蒙湖的建设史诗,从老党员的深情讲述到法律条文的实践探索,沂蒙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次次真实的感动。此次对几位沂蒙代表的访谈,既是精神的淬炼,更是初心的传承。这为实践队后续开展普法服务注入了更真切的为民情怀,增强了队员们普法使命感。实践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深入基层,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