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若菡)历史纵深处,赣金血脉早已相连。1935年6月,自江西出发长征的红一、四方面军翻过第一座雪山于四川小金县会师;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西老表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倾力对小金县进行灾后对口支援。7月20日,赣南医科大学“赣青赴金 医路榴香”民族团结实践队循着先辈足迹,踏访故地,体会赣金情谊深蕴,赓续红色基因,续写赣金情缘新章。
一、寻访援建建筑 见证赣金情谊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两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地震的废墟上重建起小金县两河口会议会址、人民医院、防震广场、江西路以及美汗公路等十大示范工程。这些建筑如今已成为赣金情谊的见证,也吸引着实践队员走进小金,探寻背后的故事。在今天的小金到处都有“江西人民援建”字样和“江西街”,目之所及皆是援建的温暖印记。进入城关二小,“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标语在阳光下闪耀。曾经的村小,经江西援建后焕然一新,学生规模扩大、硬件升级,成了孩子们的成长园。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会:援建不只是物质输送,更是心与心的相拥,是共同生长的希望。
二、聆听民心访谈 镌刻江西印记
实践队员走进小金县街道,在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中,只要群众得知他们来自江西,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表示:江西人民是小金人民的亲人、朋友。访谈当地老党员时,其言语间饱含对江西人民的感激之情。他表示,从各项援建工程的推进到“江西街”的顺利落成,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江西的无私支援与倾情付出。这份跨越山海的援助,已成为当地人民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与一位亲历地震的当地司机交谈时,他回忆起那段特殊时期:地震发生后,小金县部分群众生活陷入困顿,是江西及时伸出援手,组织安排他和全家人在江西安心务工、生活,直至小金县重建工作稳步推进,他们才满怀希望返回家乡。这份“授人以渔”的温暖举措,同样成为小金人民心中永远铭记的深刻记忆。
三、欣逢藏式婚礼 共绘民族一家亲
小金傍晚清风徐来,气候宜人,枝头悬挂着彩旗与气球。恰逢当地一场婚礼正在举行,现场气氛热烈欢快。得知他们是来自江西的大学生,新人热情邀请其参与其中。此前参观援建现场时积蓄的热忱与感动仍在心中激荡,一名实践队员随即即兴演绎中国风舞蹈,向新人送上真挚祝福。表演落幕,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其乐融融的场景,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诠释。这场不期而遇的缘分,不仅是一次民族文化的自然交融,更让“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温暖图景。
当实践足迹印刻川西高原,这场两地对话已留下深刻印记——探援建脉络触摸历史温度,听民心故事传递真挚情谊,铸民族团结践行使命担当。赣金情谊,是长征路上红旗与雪山的守望,是震后废墟中携手重生的信念,更是新时代青年以奋斗续写的精神契约。这份情谊跨越山海,在传承中深厚,在奋进中生长,在同行中延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若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