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凌云织梦”实践团横峰司铺乡之行:红色领航,思政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4 13: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志勇 吴婧菲 苗子俊 张兆旭 李旭红 袁劲洲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3日至7月7日,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凌云织梦”红色实践队奔赴横峰司铺乡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大思政实践活动。活动以“学、讲、研、践”四大板块为经纬,为乡村发展注入红色活力,织就了一段涤荡心灵的红色传承之旅。

学:溯源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团先后到列宁公园、革命烈士纪念馆与闽浙赣省委旧址进行学习。在列宁公园,队员们在苍松翠柏间(林间亭下)感悟革命先辈的执着理想;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成员们被陈列的遗物深深触动,于讲解声里强化信仰、坚定信念;在闽浙赣省委旧址,队员们深入了解革命决策与历程,探寻早期共产党人的智慧,为乡村发展注入青年力量。通过在三大红色地标的沉浸式学习,队员们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为后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也为传承红色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列宁公园门口合影  宋延旭 摄

讲:传播红色薪火,点燃梦想之光

带着学习沉淀的感悟与责任,实践团走进司铺乡。队员们纷纷化作红色精神的“播火者”,开展了“根在红土地,魂是方志敏”为题的宣讲。用青年的语态,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之梦在新时代乡亲们心中激起强烈回响。当面对乡村的孩子们时,队员们俯身讲述《清贫》的故事、红军岩的壮烈,在童稚的目光中播撒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种子。每一次讲述,都是红色基因的接力,在代际对话中校准价值坐标,让红色基因的传承经久不息。

图为吴子海同学进行红色宣讲  宋延旭 摄

研:洞察乡村实情,探寻振兴路径

双脚沾满泥土,思考才接地气。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村舍农家,开展扎实调研:与村干部围坐畅谈,全面了解村庄概况、产业发展瓶颈及面临的现实困难。他们尝试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斗智慧,结合乡村实际,共同探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等可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见解与建议,为乡村规划贡献青年智慧。调研中,团队特别走访了两位党龄超过五十年的老党员,聆听他们扎根乡村、为党奉献的过往。老党员们身上所体现的坚守信仰、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对于凝聚人心、推动乡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的调研,实践团不仅摸清了乡村发展的脉络,更尝试从红色精神宝库中探寻推动乡村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钥匙。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访两名老党员  宋延旭 摄

践:践行大思政课,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独辟蹊径,将课堂延伸至司铺乡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以红色遗迹和乡村发展成果为生动教材,结合前期调研成果,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指导老师巧妙地将方志敏精神与乡村建设所需精神相融合,队员们根据所见所感,明确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定位。实践团还发起了以江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与情感抒发的平台。队员们踊跃参与,用文字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文字功底。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在田间地头 宋延旭 摄

图为曾巍老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吴子海 摄

实践团成员们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通过“学”以明志、“讲”以传薪、“研”以求是、“践”以笃行,实现了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实践能力的淬炼。不仅为乡村发展贡献了充满青春智慧的方案,更在广大村民和孩子们心中深植了红色的希望火种,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新生,让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此次实践活动充分证明,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能,铸魂赋能,更能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无比广阔的实践舞台和人生历练。这份源于革命岁月的红色基因,必将在新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激励着更多怀抱理想的有志青年投身于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磅礴伟业,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共同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撰稿:邓志勇 吴婧菲 苗子俊 张兆旭 李旭红 袁劲洲 供图:吴子海 宋延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婧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