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青年大学生团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古镇中的红色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24 11: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雷传佳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雷传佳)近日,为挖掘红色文化与历史记忆,在实践中校准青年的成长坐标,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寻抗战红迹,铸青春担当”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走进宜宾市李庄古镇,在红色历史的浸润中厚植乡土情怀,随后带着这份对土地的热忱,感知乡土深处的温度,用青春行动探寻古庄历史。踏足李庄,既是行走于长江文明的活态长廊,亦是在民族精神的灯塔下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为李庄古镇正门处

李庄坐落于四川宜宾市东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以宜宾三江口为长江正源起点,故得此誉。古镇核心区仅1平方公里,却浓缩了1500年文明史——春秋战国为僰人聚居地,南朝梁代(公元540年)建置,明清时已是川南水运商贸要津。

穿过古镇牌坊,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同济大学旧址禹王宫,门口斑驳的木柱上却依然可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以此勉励学生既要功于学业,又要立德树人。而后,团队进入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进行观展。这座陈列馆实现了从记忆封存到活态传承,迈步其中,这里裸眼3D重现文物西迁路线,全息投影还原学者开箱编录场景,互动屏可翻阅董作宾甲骨手稿、梁思成建筑草图,让沉睡文献“开口说话”,让同学们穿越历史与之重逢。

图为团队老师正在为成员讲解“文物西迁”

随着团队继续深入,便来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1940年,为避日军炮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数千箱国宝文物在李济等学者护送下,历经水陆辗转,最终藏入李庄张家祠。在同学们眼前的这一箱箱标注“古物留李庄”的沉重木箱,装载着殷墟甲骨、商周青铜器等中华文明核心瑰宝,在战火中与学者们同生共死。同学们纷纷感慨先辈们守护和找寻文物的崇高精神,同时团队老师也向大家提出问题“当今时代的我们能否做到继承先辈这样的伟大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观看文物木箱并记录

图为团队合影

李庄以弹丸之地,扛起文化存续的千钧重担。此次李庄之行,攀枝花学院学子走进古镇聆听历史故事,在书籍中感知先辈的伟大精神,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感化为学习动力。品一片化渣白肉,望江灯如昼,千年历史与长江涛声,在此凝成一首未完成的史诗,待青年们接力探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传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