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学子牵手“青芽”,在茶山共植非遗未来

发布时间:2025-07-25 2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泳娜 伍月盈   阅读 7.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青衿志远·茶山非遗传习突击队”走进东莞市茶山镇,在当地团委协助下开展“青芽萌趣·非遗探味”非遗体验活动,与当地孩童体验茶山公仔、绸衣灯公制作,以青春力量搭建非遗与青少年的连接桥梁。

校地联动,筑牢非遗体验基础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突击队与茶山镇团委密切协作,精准优化流程,为青少年搭建传统文化体验平台。在团委支持下,成功对接茶山公仔、绸衣灯公等非遗传承人,共同策划创新互动方案,并就活动细节及应急预案进行深入研讨,确保各环节周密准备。

以笔绘衣,茶山公仔的坚守与新生

茶山公仔是以戏曲脸谱为蓝本,融合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特色泥塑工艺品,2012 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茶山公仔传承基地,代表性传承人林暖钦及其女儿林女士向突击队员系统介绍了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制作精髓。林老先生分享了自幼学艺的经历,强调祖辈 “坚守匠心、代代相传” 的嘱托,并展示了传承中 “守正创新” 的实践 —— 展示柜中不仅有传统戏曲角色公仔,更有融入流行动漫元素的创新作品,通过造型与题材的突破,让传统工艺贴近现代审美。

▲图为突击队员与茶山公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暖钦老师交流

在体验活动中,传承人以生动案例讲解公仔的起源、用途及创新实践,随后指导 28 名青少年动手绘制。突击队员全程协助,既引导孩子们发挥创意设计独特造型,也借此机会与他们交流学习心得、分享成长经验。 突击队成员表示:“我们不仅想埋下非遗传承的种子,更希望用所学助力孩子们成长。”活动现场童趣与匠心交融,传统文化在互动中自然浸润。

▲图为突击队员和小朋友交流创作想法

灯公传情,一针一线里的文化密码

茶山绸衣灯公是茶山镇独具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品,起源于宋末元初,是当地 “开灯仪式” 的核心载体,专为新生男婴家庭在正月使用。其制作需经采泥、练泥、塑身等多道工序,融合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工艺精巧繁复。

传承人李翠薇介绍,与茶山公仔相比,绸衣灯公因添加服装、饰品等元素更显灵动。她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持续改良,优化后的灯公形态多样且便于携带,更适应现代展示与传播需求。

▲图为绸衣灯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老师与队员交流

在活动中,李翠薇为孩子们带来绸衣灯公专题体验。“做人如做公仔,既要有心,也要有骨。” 她以制作逻辑喻人生哲理,强调 “先立骨架再塑细节” 的重要性 —— 制作前需构思周全,避免因莽撞导致前功尽弃。活动中,李老师亲自示范关键步骤,突击队员协助孩子们完成塑形、装饰等环节,现场互动频繁、氛围融洽。

▲图为突击队员现场教学

共话非遗,同绘传承新蓝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活动对非遗宣传的效果,突击队还对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进行了采访,成员发现,孩子们由原先对茶山非遗的陌生到如今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采访的最后,突击队队员寄语,希望孩子们能从今天的制作过程中学到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将制作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所需要的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劲头融入自身未来的发展中去!

通过此次活动,广工学子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更让茶山的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通讯员 刘泳娜 伍月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月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