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冕宁里庄,风里都带着乡情。一位外出求学的学子,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到自己的故乡,用知识为这片土地添智添康。
他们的脚步踏遍里庄村,上午走村串户,把乡亲们的期盼与困惑记在本子里;下午搭起讲台,把书本里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递出去。
图为宣教小课堂
防艾小课堂:科学避误区,健康有“医”靠
当志愿者们匆匆赶往由停办的里庄小学改为的村委会时,屋檐下早已坐满远道而来的乡亲。他们或三两成群轻声交谈,或安静等待,眼神中满是期待。抵达现场的志愿者们与乡亲们互相搭手迅速建好临时讲堂,开启艾滋病知识宣教。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容易被误解的不传染行为。
图为志愿者邀请现场乡亲参与互动
互动环节,年轻人反应敏捷,率先抢答,响亮清晰地说出答案,年纪稍长的村民则在一旁认真倾听,默默思考。当问到预防措施时,一位妹妹自信满满地回答:“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话音刚落,便引得周围人纷纷称赞。
急救实操课:学会“包扎招”,平安伴身旁
“大家看,这个三角巾主要用来包扎头部,像这样……”志愿者手里拿着三角巾,一边放慢动作讲解,一边熟练地演示环形包扎、八字包扎和头部包扎的手法。村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眼神中充满了专注。
每演示完一种包扎手法,志愿者便笑着邀请村民上台体验。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上台。这时,一位勇敢的小朋友高高举起小手:“我来试试!”他的勇敢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僵局,不少人也跟着跃跃欲试起来。一对姐弟上台,弟弟乖乖坐着扮演受伤者,姐姐充当急救者,她学着志愿者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为弟弟包扎,虽然手法略显稚嫩,但学得有模有样。志愿者在一旁一步步指导,纠正他们的动作,台下的观众也被他们认真的模样逗笑,现场气氛十分欢乐。
图为志愿者示范包扎技巧
图为小朋友上台参与包扎互动
图为上台参与包扎互动的姐弟俩
普通话推广:学说“新语言”,打卡“新世界”
返家乡志愿者鲁尔者亲切地用彝语念出一个个词汇和谚语,现场的乡亲们立刻来了兴致,纷纷试着用普通话来翻译。“这个我知道!”小姑娘迅速抢答,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出答案,瞬间收获了一片掌声。
游戏中,遇到一些发音较难的词汇,志愿者们便放慢语速反复示范,笑着鼓励大家:“别怕说错,大胆开口就行”。现场最厉害的当属一位在读高中的妹妹,再复杂的谚语都被她轻松拿捏,让大家佩服不已。还有个调皮的小朋友,在志愿者说彝语时,他便一直用彝语回应着,可爱的模样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图为志愿者开展彝汉双语互译活动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校园墙上的这句话在七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它既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又欣慰于孩子们学有所成反哺家乡。三下乡返家乡,一群人陪着一个人回到最初的原点,她们在这里倾听、付出,也在这里收获。在双向的付出与共情里,让实践的意义稳稳地扎根进这片土地,等待着生根发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图为活动留影
团队成员:蒋旭、石达吉、何星艳、张孟圻、赵文君、蔡尔且、鲁尔者、冯欣怡、钟佳馨
指导老师:李萍、王万利、杨光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达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