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态治理实践,人与自然共生绘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奔腾万里,承载着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背后同样有着万家灯火。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火燎原”社会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力守护黄河生态,赋能乡村振兴”为目的,走进黄河沿岸,用实践来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合作大道。
实践开始之初,团队围绕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从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文化传承三个维度构建起调研框架,系统性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结合乡村振兴的成果,明确明确了实践方向。队长组织队员梳理黄河沿岸。生态政策与乡村发展的衔接特点,调研组分赴沿线村庄,选定75岁左右、亲历黄河变迁的老人作为重点的访谈对象,力求从岁月变迁的角度捕捉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生的轨迹。
图为实践队开展动员大会。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付天宇 供图
走进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张黄镇,83岁的王爷爷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变化感慨万千。他回忆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鱼台地区十年九涝,一到大夏天。就要发大水,年年庄稼收成都不好。随着国家对黄河流域治理力度的加大,先是修了河堤,后来又通了鱼清河、万福河等水系来泄洪,才缓解了年年发大水的情况。后来又推进了稻改运动,在低洼处种植上水稻等耐涝作物,才使家家户户年年丰收,村民才真正的填饱了肚子。乡亲们也才真正意识到:“只有治理好黄河生态环境,才不会饿肚子。”如今,低洼处已不再是人人厌烦的废地,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良田,鱼台大米已经成为了地标性产品,驰名中外。鱼台县形成了“生态好—产业兴—乡村旺”的新模式,靠着鱼台大米走上新的致富路。
图为实践队员对家乡地区老人进行访谈。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付天宇 供图
沿黄河沿岸一路调研,来到了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这里不仅仅是黄河的入海口,也是生态保护的敏感地。75岁的李奶奶感慨道:“以前河里的鱼虾可多了,现在有时候都见不到!”84岁的王大爷谈论到:“水变脏了,鱼也少了,渔民这一行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干了。”走访得知,人们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不乱扔垃圾。这使实践队员认识到“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政策和技术的问题,更是对观念的一场革命。保护黄河生态不只是不乱扔垃圾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黄河沿岸的乡村学校,“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员也看到了生态教育的鲜活实践。山东某乡村小学,将黄河生态保护纳入校本课程,让同学了解黄河生态保护,培养同学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学校与当地水文站合作,让孩子们走进观测点,直观感受黄河的生态变化。
图为实践队员在家乡地区开展宣传活动。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贻然 供图
在调研中,团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部分偏远乡村的生态产业缺乏技术和经济上的支持,乡村生态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并没有通过实践去深度的了解与应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短时间收益的不平衡的问题仍需思考。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念,依据队员考察提出以下建议推动高校下乡,让科学技术赋能生态保护,鼓励村民开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融合新产业,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多切实可靠的利益。
实践队队员们深知,守护黄河、赋能乡村是一场持久战,并不可以一味的急于求成。在未来,“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还将持续开展 “黄河生态宣讲进乡村”“乡村生态产业帮扶” 等活动,让青春力量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星火燎原” 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书写担当,在九曲黄河的两岸,见证着“黄河安澜,海晏长清”的历史新局面!(通讯员 付天宇)
图为“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成员合照。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冉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德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