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2 日上午,广东科技学院“青江银鲤” 突击队深入东莞鲤鱼洲开展调研寻访活动。队员们穿梭于村中斑驳的村道,叩响一扇扇承载岁月痕迹的门扉,最终在一栋墙皮剥落的老屋前停下脚步,与 92 岁高龄的翁老展开了一场关于鲤鱼洲过往与当下的深度对话。这场特殊寻访,揭开了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印记与精神韧性。
图为突击队合照。青江银鲤供图
赤日下的坚守:与土地为伴的一生
当日赤日当空,蝉鸣阵阵。在鲤鱼洲的村子里,翁老正坐在自家门前屋檐下,凝视着身前晾晒的黑豆子,额头皱纹间还凝着细汗,手中轻轻挥动着扇子。作为土生土长的鲤鱼洲人,翁老的一生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图为翁老与突击队成员交流。青江银鲤供图
“我年轻时在鲤鱼洲做农活,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翁老缓缓诉说着过往。据其介绍,鲤鱼洲曾是东莞有名的水乡,村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如今已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农耕的习惯,用双手延续着与土地的深厚羁绊。
家庭图景:平凡中的温情与担当
在翁老的热情指引下,队员们来到他大儿子家中。据悉,翁老的长子是广东省劳动模范,在基层水厂默默奉献二十余年,凭借对工作的专注与创新,多次获评市先进工作者。他以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的工匠信念,将平凡岗位打造成闪耀时代光彩的荣誉舞台,生动诠释了 “劳动最光荣” 的内涵。
图为翁老大儿子获得荣誉称号时所拍摄的照片。青江银鲤供图
谈及家庭,翁老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他提及伴侣时忧虑不已:“我老婆半年前干活时摔伤了腿脚,一直在石龙医院住院。” 相伴多年的伴侣因伤病住院,让他时刻牵挂。而说起其他儿女,他声音虽沉,却透着股韧劲:“还有几个儿子在石排打工,还有个哑巴儿子守在身边,帮着干活赚点零花。” 日子虽清苦,可一家人各尽所能、相互搭把手,屋檐下的烟火气里,总藏着生生不息的盼头。
豆豉里的岁月:手艺与期盼
回到老屋前,翁老向队员们介绍起晾晒的黑豆 —— 这是他制作豆豉的原料。作为他的拿手活,豆豉的制作需经黑豆晾晒、碾碎蒸熟、摊开晾晒发酵、淋烧酒密封等多道工序。这种富含营养、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调味品,不仅是翁老生活智慧的体现,更承载着岁月的味道。
图文翁老所晒的豆豉。青江银鲤供图
谈及鲤鱼洲的未来,翁老充满期盼:“岛上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回忆,有着独特的魅力。希望越来越多的游客能来这里,感受宁静与美好。游客多了,经济就能活起来,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青江银鲤” 突击队此次走访,旨在通过聆听老人与鲤鱼洲的故事,感悟平凡中的坚守。下一步,突击队将以老人记忆为切口,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探索将老一辈乡土智慧转化为 “银发经济” 资源的路径,为乡村振兴及 “百千万工程” 在基层的落地生根提供鲜活助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嘉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