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里的文化密码——武昌理工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开展国学教育之姓氏文化课

发布时间:2025-07-23 14: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姿彤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郭姿彤 报道)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理解姓氏背后的文明密码,武昌理工学院第六届知行书苑支教队“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于7月22日走进湖北省天门市干驿镇干驿小学,开设“国学教育教学——百家姓”主题课程。课程从日常交往切入,解析姓氏的文化内涵、历史流变与来源,让孩子们在姓氏认知中触摸民族根脉,培养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图为志愿者进行课前导入

课程以生活场景开篇:志愿者提问“两个陌生人见面,常说‘您贵姓’‘免贵姓’,这体现了什么?”引发思考后,点明中国人对“姓”的重视。随后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古语,引出古人对姓名的珍视——从文字学看,“姓”是一个汉字,实则承载着数千年积淀的姓氏文化。志愿者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离不开传统伦理文明,尤其是氏族宗法血亲文化;“姓”不仅代表个人,更承载家族记忆与地域印记,了解姓氏根脉,才能更好地爱家爱国、胸怀天下,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姓氏的文化重量。

▲图为学生们在听讲

课程聚焦姓氏的历史流变进行了讲解。志愿者解析“姓”字的构造:“姓”带“女”字旁,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初代表母系血统;进入父系社会后,才逐渐演变为父系血统的标志,其核心作用始终是“明血缘”。再对比“氏”的功能:古时“氏”用于“别贵贱”,如贵族以封地为氏,平民则可能无氏。通过这种演变梳理,孩子们理解了姓氏不仅是身份符号,更折射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让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图为志愿者进行讲解

随后,志愿者系统介绍《百家姓》。讲解其成书背景,作为古代启蒙读物,最早成书于北宋,虽以“赵钱孙李”开篇体现时代特征,却涵盖了中华民族众多姓氏。提及不同版本的流传,如明代《百家姓》新增部分姓氏,说明其在传承中不断丰富。重点环节则是姓氏来源的分类解析:以图腾为姓;以祖先名字为姓;以职业或官职为姓;以封地、国名、山河、住地方位或部落名为姓等多样的来源让孩子们惊叹于姓氏文化的丰富性。

课后,记者采访到了志愿服务团的王宇轩,她表示:“姓氏是文化的‘活化石’,这堂课希望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姓开始,发现传统文化的趣味与深度。未来会继续挖掘这类素材,让国学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姿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