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心“塑”字——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与爱“童”行志愿者队赴安康镇坪白家小学三下乡手工课堂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2 2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晓雅 杨忆霏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赵晓雅) 7月19日,安康镇坪白家小学的小教室里热闹非凡,一节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手工课正在进行。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由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与爱“童”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精心策划执行,旨在通过趣味手工,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古老汉字,激发学习兴趣。

图文并茂的PPT、缤纷色彩的黏土、五颜六色的彩纸……孩子们在色彩与想象的交织中,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课程伊始,授课老师杨忆霏用几幅“日”“月”“水”“火”等甲骨文字形图引出话题:“这些看起来像画的字,你们觉得是什么?”孩子们好奇地睁大眼睛,纷纷发言猜测。随着老师讲述甲骨文起源、字形与含义,孩子们逐渐走近这一古老文字系统。  

图为杨老师介绍课程

在老师的示范下,课堂进入实践环节:用铅笔轻描甲骨文字形,再用超轻黏土搓条粘贴,最后写上对应的现代简体字。“像小蛇一样的黏土条要搓得匀一点,贴的时候要对准轮廓线。”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帮孩子调整线条,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凡凡选择了“火”字。他用红色黏土捏出细细的线条,小心翼翼地沿着线条贴上,嘴里还轻声念叨:“这个像火苗,这里是燃烧的样子。”而小星则对“日”字产生浓厚兴趣,“像太阳一样圆圆的,我想加一点黄色!”孩子们在手工过程中不仅练习了动手能力,也对文字的造型和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相结合。课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制作的字形与配色方案,发挥创意,感受文字的艺术魅力。整个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与交流声,每一张彩纸上,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甲骨印记”。

图为杨老师总结课程

课程尾声,老师邀请几位孩子展示作品。小朋友们羞涩却自豪地举起自己的“甲骨文”,有的说“我做的是水,因为我喜欢游泳”,有的说“我做的是月,因为晚上月亮陪我睡觉”。每一个声音都被认真倾听,每一份创作都得到了认可。“孩子们用小手触摸古老文字,用童心体会文化魅力。”课后,志愿者表示,本节课不仅是一次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一次亲密的文化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知传统,在游戏中建立对汉字的兴趣。”

与爱“童”行团队将“文化赋能儿童成长”作为实践主题,此次“手工里的甲骨文”课程是团队系列课程之一,也是以实际行动回应文化教育下沉与多样化的努力方向。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长,通过课堂设计、材料准备、示范引导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落地”到乡村小学课堂,融入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

课程虽短,但余音绕梁。一次简单的“搓黏土”活动,链接起现代孩子与数千年前汉字文明的纽带,也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未来,与爱“童”行团队将继续在乡土教育中深耕细作,不断探索文化教育的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晓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