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火把流动 益路童行”:广府文化入课堂,少年绘绣传古韵

发布时间:2025-07-22 22: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邹仕玉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4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火把流动”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广州市白云区磨溪社区与永平街政务服务中心,为当地小朋友带来两场融合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的广府文化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领略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文化为炬,承古韵薪火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及“百千万工程”对文化振兴的部署,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火种”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组成,其代表性非遗—— 广绣与广府山水画,正面临“传承断层”的挑战。

此次“火把流动 益路童行”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团希望通过沉浸式课程,让青少年不仅“看见”广府文化,更能“触摸”其脉络:在笔墨中理解广府山水的地域灵性,在绣针间感知广绣的匠心传承。这既是响应 “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时代号召,也是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的具体实践 ,当少年们拿起毛笔与绣针时,文化的基因便已在指尖流转。

笔墨晕染,绘就广府风情

磨溪社区开展的《纸上广府・白云水墨行》书法课,通过讲解广府特色风景与国画山水技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融入家乡元素的广府风景国画作品并开展赏析,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府山水国画世界的大门。▲图为老师示范笔的握法

课程开篇,一段精心剪辑的趣味短片将广州塔的现代线条、白云山的层峦叠翠、陈家祠的砖雕细节一一铺展。“白云山的石头为什么和北方的不一样?” 老师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瞬间聚焦岭南山水“秀、润、灵”的独特气质——这正是广府山水画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核心特质。随后,课程进入国画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老师详细讲解了笔的握法、拿法和画法,从手指的摆放位置到手腕的用力技巧,都耐心示范、逐一纠正。不仅如此,老师还在最后展示了广府的山水画作,其细腻笔触勾勒出的岭南风光让孩子们发出阵阵赞叹。

▲图为孩子们认真作画

实践环节里,孩子们握起毛笔跃跃欲试,宣纸铺展,墨香弥漫。老师在一旁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孩子们的疑问,鼓励他们大胆创作。最后,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时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孩子以陈家祠的飞檐为主体,用浓墨勾勒斗拱;有的将珠江的粼粼波光化作淡墨笔触。虽然笔触稚嫩,却藏着对家乡的细腻观察。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绣针穿梭,传承广府古韵

永平政务服务中心的《广绣藏古韵 传承映新辉》手工课通过探寻广绣之源,走进广绣传承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经典之作,亲手体验绣法的过程中领略广绣魅力。

课程中,广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被清晰勾勒。老师以广绣传承人的坚守为线索展开: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绣品,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惊艳欧洲宫廷的文化使者,更因一代代匠人的守护而延续着生命。当讲到当代传承人如何以毕生精力复原传统针法、培养新人时,孩子们眼中闪过的敬意,让 “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看得见的坚守,对广绣的认知也从“漂亮的绣品”变成“有温度的传承”。

▲图为老师介绍广绣的基本知识并与孩子们互动

实践环节,孩子们拿起绣针和丝线,体验广绣的制作过程。虽然初次接触绣活的孩子们动作略显笨拙,针脚也不够整齐,但他们都全神贯注,感受着针线在布面上勾勒出图案的奇妙过程。“它可以让我们对这些广绣的印象更加深刻,然后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一些广绣的知识,然后用实践把它传承下来。”黄金誉小朋友说道。最后,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分享着实践中的收获与乐趣,小小的绣品里,承载着他们对广绣文化的初步认知与喜爱。

▲图为孩子们体验广绣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火把流动润童心,文化传承少年行

当毛笔与绣针放下,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扎根。这场活动既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火把流动”实践团响应“百千万工程”文化惠民的具体行动,更是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生动注脚——广府山水画的笔墨里,藏着地域的灵性;广绣的丝线中,缠着匠人的坚守。正如李嘉镇小朋友所说:“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参加类似于广绣这样子的活动来开拓自己的阅历。”或许,这便是传承最好的模样:当青少年主动走近文化,当古老技艺走进日常课堂,广府文化的古韵,终将在新一代的手中焕发新辉。(撰稿 邹仕玉 阮斯媛 图片 周睿 赖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仕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