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7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深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龙门口水库、龙门村,岱岳区金庄村及汶河二桥河漫滩等黄河支流区域开展专项调研。实践队员通过实地勘察、水质与淤泥样本采集、群众访谈等方式,系统摸排淤泥污染现状及其对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后续实践队员来到实验室进行了“淤泥处理→发酵转化→成品肥料”等系列处理,实现了淤泥“变废为宝”的生态治理路径。7月20日,实践队员来到了济南市东沙馨苑小区,并于当地物业取得联系,在物业办公室上演了一场“黄河淤泥治理经验及社区关联”的黄河与家园对话。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生态健康直接关系着沿岸百姓的生活;黄河的脉搏,牵动着沿岸每一户人家的日常。”团队负责人的开场白简洁有力。随后,实践队员呈上的一组数据与案例让在场者陷入沉思:龙门口水库的水质变化影响着周边灌溉,金庄村曾因水污染面临农作物减产难题等等,这些发生在黄河沿岸的真实故事,让“黄河生态保护”从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但污染并非无解,淤泥也能变废为宝。” 团队成员展开简化后的技术流程图,配合手中的样本讲解起来:从黄河淤泥中分离杂质,经过特定发酵工艺转化,最终成为可用于农耕的有机肥料。“你们看,这瓶是黏稠的黑色淤泥,那瓶就是转化后的成品,它的肥力一点不比市面上的化肥差。”实物演示让“化淤为肥”的过程一目了然,更让“减少污染、助力农耕”的双重价值清晰可感。
▲图为实践队员向社区工作人员宣讲实践流程
话题很快转向社区。实践队员指出“咱们小区的污水排放、绿化带修剪后的枯枝落叶,其实都能借鉴“变废为宝”的思路。” 团队结合社区实际,提出污水源头分类控制、绿化废弃物堆肥处理等具体建议。物业工作人员纷纷打开话匣子,从小区管网老化导致的污水渗漏,到换季时堆积如山的落叶处理难题,一个个环保痛点被摆上台面。“技术落地需要哪些条件?普通居民能参与进来吗?”面对居民的提问,团队耐心解答:“家庭厨余堆肥设备操作简单,社区可以先试点;污水源头控制则需要物业与居民共同养成分类习惯。”交流中,双方渐渐勾勒出合作轮廓 —— 或许能先从一场社区环保宣传活动开始,让更多居民了解 “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图为社区儿童在向实践队员请教该实践的黄河水保护过程
在宣讲结束临别时,实践队员将实践手册与肥料样本赠与了物业管理人员,并交换了联系方式。这场不到两小时的活动,不仅让“化淤为肥”技术走进社区,更在黄河生态保护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正如物业工作人员所说:“以前总觉得黄河离小区很远,现在才明白,护河就是护家,我们每个人都能出份力。”
夕阳西下,团队离开小区时,手中的记录册已记下不少社区环保需求。而那些被带走的肥料样本,正等待着在绿化带里续写 “变废为宝” 的故事 —— 这场联结黄河与社区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撰稿 高通愿 图片 刘艺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