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助振兴,引领共筑振兴路”——承德医学院“太行星火传薪志,青衿力行振乡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赴邯郸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8 22: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炜辰、刘义蕾、梁天雨、粟硕涵、李子恒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全面继承与发扬太行山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挖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路径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价值,探索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7月14日,在基础医学院辅导员周腾飞老师和崔岳老师的带领下,承德医学院“太行星火传薪志,青衿力行振乡邦”暑期实践队,前往邯郸道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文化为基 文旅融合赋能振兴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南起城南街、北至学步桥,是串联古今的文化纽带。这里不仅留存着蔺相如回车巷、平原君府等历史遗迹,更承载着邯郸3000余年的建城史与深厚文化积淀。作为古代中原与北方的交通要冲,如今的邯郸道已转型为文旅融合新地标,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驻足体验。

步入街区,队员们即刻被热闹氛围所感染:老字号铺子前,剪纸、陶艺等非遗手作整齐陈列,每一件物件都在诉说着祖辈传下的技艺如何借助旅游市场重焕生机,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名片”;转角的创意工坊里,年轻创客将乡土故事融入设计,开发的农特产品文创包装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为乡村产业链延伸添上了时尚一笔。文旅融合的意义,正在于它让乡村振兴摆脱了“千村一面”的复制模式,而是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桥,让每个乡村都能在守护自身特色的同时找到独特的发展坐标——既留住了“乡愁”,又驶向了“未来”,推动传统乡村振兴模式的转型,使其焕发出新活力。

红色底蕴铸魂 精神力量指引方向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城市河北省邯郸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也是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该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四省的英雄们,有着11年光辉战斗的历史,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时会有来自四个省份的人前来祭拜。

实践队的脚步首先踏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的纪念碑无言矗立,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于追思先烈的肃穆氛围中,愈发清晰地触摸到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结——这种联结,正通过红色文旅的浸润,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先辈为乡土奋斗的初心,正是当下投身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他们攻坚克难的决心,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边区军民团结协作的智慧,为当代乡村治理与产业协作提供了珍贵借鉴。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红色精神从来不是陈列的史料,而是通过文旅融合的纽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实践指南。它让乡村在发展中守住了“根”与“魂”,更让振兴之路有了跨越艰难、持续向前的底气与方向。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踏着邯郸道的青石板、望着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深刻理解了邯郸市构建全域文旅格局的实践路径——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为全面振兴注入动能,书写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同时,团队也从革命精神与文旅发展实践中,汲取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启示:既可化身传统文化的“活化者”,在文旅融合中架起城乡文化互通的桥梁,让乡村价值被看见、被认同;又能做引领时代的“践行者”——以太行山的红色精神为指引,将革命先辈的奋斗初心转化为推动产业协作、将革命先辈的攻坚克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用青春力量筑牢乡村发展的组织根基。

撰文 | 刘义蕾、梁天雨

图片 | 粟硕涵、李子恒

审核 | 郑炜辰、简嘉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炜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