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 通讯员 陈晔 李馥妙)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部署,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实践导向,全面服务突破菏泽鲁西南崛起决策部署落地生根,7月11日,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侯龙真、活动指导教师王召飞带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曹县汉服产业集中区域,开展以“推广普通话,赋能产业兴”为主题的推普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化传播领域的专业优势,从语言赋能、文化传播、品牌推广三方面发力,为当地汉服产业破解沟通瓶颈,注入发展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对此,大集镇学区主任安森严、秦宗雨,大集镇孙庄小学校长孙司玉对团队的到来给予了热烈欢迎,对此次推普助力汉服产业发展的实践活动表示高度认可与支持。
图为团队与大集镇领导、从业者代表合影
一、深入调研,直击产业痛点,倾听从业者心声
随着曹县汉服产业迅猛发展,孙庄村等乡村加工点的从业者们对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的渴望愈发强烈,而方言口音重、专业术语表达不清等问题,正成为制约他们对接外部市场、传播汉服文化的"绊脚石"。实践团队深入曹县汉服电商基地、孙庄村党建服务中心、生产企业车间及乡村加工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底从业者普通话使用现状。问卷数据显示,超七成从业者存在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问题,其中电商主播、客服等高频使用普通话的岗位,对“织金”“香云纱”等汉服专业术语的发音准确率不足六成,部分订单因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甚至流失。在访谈环节,一位汉服电商主播表示:“我们的产品虽然精美,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沟通的问题,让外地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和文化产生了误解。”由此看来,直播时方言口音不仅影响互动效果,更让汉服背后的历史文化韵味难以精准传递。
图为“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汉服基地,宏观调研图为团队参观孙庄村党建服务中心,深入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对从业者进行问卷访谈,针对性调研
二、精准施策,特色课堂赋能,架起沟通桥梁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痛点,志愿者们结合曹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异,量身设计了一系列接地气、见效快的特色活动,让推普课堂成为产业赋能的“充电站”。“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在孙庄村党建服务中心的“纠音课堂”上,朗朗上口的绕口令此起彼伏。志愿者们将绕口令与汉服文化、乡村振兴巧妙结合,重点攻克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共性问题。通过跟读练习等方式,帮助从业者精准掌握发音要领。
为让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志愿者们还设计了“直播场景角色扮演”活动,在模拟直播中练习话术表达。“这款香云纱汉服采用传统工艺,放量设计更显灵动……”当主播李女士流畅说出这段台词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与她此前直播时卡顿、方言频出的状态判若两人。
此外,团队还搭建了线上普通话学习平台,上传基础发音视频、行业术语音频,方便从业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图为团队成员调研普通话与曹县方言的差异,便于精准施策
图为“三下乡”团队成员带领从业者开展针对性活动
三、赋能振兴,普通话成“金钥匙”,打开共富之门
此次“推广普通话,赋能产业兴”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加工点与外部市场的"桥梁",更成为激活传统文化、推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普通话正逐渐成为曹县汉服的“文化名片”,让源自乡村的手工艺品带着清晰的文化表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以专业所长服务基层需求,既为曹县汉服产业破解了沟通难题,也让“推普助振兴”的理念深植人心。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曹县汉服产业的合作,通过完善线上学习平台、开展常态化培训等方式,让普通话成为点亮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金钥匙”,为鲁西南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陈晔 李馥妙
图片 | 石晴晴 解颖迪
审核 | 王召飞 侯龙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