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为媒,让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同频共振
7月15日,陆河县城北小学的5-6年级的同学们已在教室里早早等待,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行知书院暑期“三下乡”茶耘智绘实践团成员李宁儿今天又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老师,我的擂茶是甜的!"
在陆河县城北小学六年级的教室里,淡淡的茶香与花生香气在空气中飘散着。10岁的小陈捧着自己刚研磨好的擂茶,小脸上沾着一点粉末,却笑得格外灿烂。这是“工序解密”擂茶课上的一幕,孩子们用英语复述制作步骤。这堂特殊的英语课,让他们第一次用别样的方式触摸到了家乡的非遗文化。
双语课堂:从“擂钵”到“mortar”,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双提升
“What is this?”李宁儿举起花生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Peanuts!”双语课堂的巧妙设计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学生们掌握英语表达的同时,也深入触摸擂茶非遗的制作温度,让“寓教于乐”不止步于概念。
李宁儿进行步骤词的英语教学
“Now who can tell me the steps.”进入制茶步骤教学,老师借排序游戏,用英语指令串起擂茶流程。“First, grind the peanut ! Next, add tea leaves!” 小组合作时,英语交流、讨论声交织,学生在协作中深化对擂茶的理解,英语应用能力也悄然进阶。
文化小剧场:用英语讲好擂茶故事
课程后半段,学生们分组体验了擂茶制作的全过程。从研磨草药到混合原料,每个步骤都用英语记录和交流。本次课堂还设计了“文化小剧场”,学生扮演“非遗推广员”,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擂茶文化。小琳捧着茶碗认真解释:“This is sesame, it makes tea fragrant.” 略显生涩的句子里,文化自信悄然扎根于孩子心中。
学生交流讨论擂茶步骤
学生在课堂体验擂茶制作
课后余韵:传承种子悄然发芽
这堂双语结合的擂茶体验课,不仅让传统技艺在研磨声中焕发新生,更在孩子们的心间播下了传承的种子。课后不少家长反馈,孩子们主动在家当起了“小老师“。这份自豪感,或许就是教育者期望看到的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注脚——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当乡土与国际接轨之时,孩子们以双手智慧书写传承故事,借语言进阶筑牢文化自信,让非遗活力在校园涌动。
撰稿:陈芷琦 | 编辑:范凯蒂 | 摄影:彭淑悦 | 审核:刘以煊 罗嘉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芷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