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新制话咸菜,茶宴飘香促共富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调研实践团”深入景宁白鹤村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7 14: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谢娜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持续探寻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的深层内涵与发展路径,2025年7月9日,丽水学院“畲韵咸香传千载,茶宴乡情共富兴”——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调研实践团,深入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白鹤村,重点调研民俗技艺的传承与产业化路径。

▲图为团队在咸菜工坊的合影

实践团首站抵达白鹤村颇具盛名的“赵大娘咸菜馆”。在东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特色咸菜茶宴。赵大娘(赵彩英)与其女儿精心准备了十六道咸菜,从油焖笋到豆腐乳,不仅凝聚着她们对食材与工艺的极致追求,更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咸菜茶”民俗的待客之礼。席间,赵大娘回顾了2015年搬迁后创办咸菜馆的历程,九年间接待游客超百万的成就,生动诠释了传统手艺的生命力。尤其当她展示曾见证了几代人的茶宴欢聚的四方木桌,并详述过去用毛竹筒储存咸菜的古法时,历史的厚重感与先民的智慧扑面而来。这些鲜活的器物与记忆,为团队理解“咸菜茶”民俗的本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与口述史资料。

▲图为团队在赵大娘咸菜馆体验咸菜宴

▲图为团队在赵大娘咸菜馆体验咸菜宴

随后,团队将目光转向现代化生产,走访了白鹤村的咸菜工坊。负责人潘小兰热情地带领成员们参观工坊的生产车间、化验室及直播间等,并自豪地表示,工坊有效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创造了诸多就业岗位,为乡村共富贡献了切实力量。她强调,产业化是让深山咸菜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品尝到这一畲乡风味,从而实现文化有效传承的关键路径。然而,交流中潘小兰也坦言了产业化的现实挑战。工坊坚持无防腐剂添加,虽保障了绿色健康,却导致产品保质期仅六个月,难以满足大型商超对货架期的要求;同时,部分人群有自制咸菜习惯而购买意愿低,不了解者则缺乏尝试动力,构成了市场推广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些困难,工坊团队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此次工坊之行,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中标准、市场与消费习惯的复杂关系,为探索民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案例。

▲图为团队参观咸菜工坊

结束当日的调研,实践团成员返回驻地后,及时整理所见所闻所感,伏案书写调研日志,并着手剪辑纪实视频。团队意识到,要全面把握“咸菜茶”民俗的脉络,不仅需关注承载记忆的器物与产业化的尝试,更需聆听广大民众心中的鲜活记忆。因此,下一步,团队计划深入新和村、心田村等村落,广泛收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众关于“咸菜茶”民俗的记忆,以期在更广阔的田野中,拼凑出这一古老习俗更加完整、生动的图景,为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找寻更坚实的民众基础。

撰文 | 黄谢娜

图片 | 何子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谢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