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张晋华)2025年7月8日,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在石河子市第6-1小区, 专访了八一造纸厂退休职工杨德运与棉纺厂退休职工徐叶。这对结婚52年的金婚夫妇,用朴实的话语还原了那段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成长的峥嵘岁月,展现了老一辈支边人"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精神底色。
▲图为“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与杨徐夫妇合影 彭嘉鑫供图
从内地到边疆:青春在戈壁绽放
1967年,年仅16岁的杨德运响应号召,从宿州老家随兄长来到新疆,成为151团六连的一名民兵,白天垦荒生产、夜晚军事训练,在风沙中锤炼着"屯垦戍边"的信念。1969年,因石河子工业发展需要,表现优异的杨德运经八师人事部选调,进入化工厂,1976年正式转入造纸厂,从事机械维修。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几乎同期,来自河南的徐叶随父迁至新疆,1969年调入石河子棉纺厂。作为挡车工,她在飞梭与纱线间处理断纱、巡检设备。起初徐叶并不适应,"当时总想着回连队,是师傅手把手教技术,劝我留下来。"在师傅带领下,徐叶对手头工作逐渐熟练,练出了一套硬功夫。“生活就是顺其自然,慢慢等它改善”,徐叶的从容映照着那一代人的坚韧。
▲图为“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采访徐叶奶奶 彭嘉鑫供图
岗位上的坚守:责任重于一切
作为八一造纸厂的机械维修骨干,杨德运始终以强烈的责任心坚守岗位,“机器坏了就没法生产,一叫就得去,24小时待命是常事”。 因工作突出,他于1971年入党,多次荣获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称号。技术革新中,杨德运曾多次被派往上海培训,学习先进造纸机械维修技术,尤其是1986年底至1987年5月,专门学习国产长网造纸机维修。学成归来后,他积极投身新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当时陈保安厂长喊出“大干一百天”的口号,他们日夜奋战三个月,最终完成新设备投产。新设备效率显著提升,1小时能产两吨纸,有力带动了工厂效益,推动造纸厂在1996年左右迎来黄金发展期。
▲图为杨德运爷爷与奖章荣誉合影 彭嘉鑫供图
徐叶在纺织厂同样业绩亮眼,曾获"先进个人"称号,家中至今保存着当年的奖状和厂里奖励的铁锅,这些物件成为她那段奋斗时光的有力见证。“那时纺织厂效益好,我们跟着厂子一起改善生活。”徐叶笑着回忆道。她亲身经历了纺织厂八十年代的繁荣时期,彼时工厂不仅效益可观,还会组织职工集体旅游。1988 年至 1994 年,徐叶几乎每年都有出游机会,天池、伊犁、赛里木湖、151 白杨沟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次旅程都让她感到格外开心。
岁月中的守望:相濡以沫五十载
纺织厂与造纸厂仅一路之隔,这段地理缘分让杨德运与徐叶经人介绍相识,组成了平凡而温暖的家庭。"他忙工作,我就多顾家。"徐叶坦言,因杨德运常加班,两人多年来"交接班带孩子",她甚至叮嘱丈夫"没事别回家,守好厂子"。这份无言的体谅,让杨德运能心无旁骛扑在设备旁。偶尔深夜归家,徐叶会立刻哄开孩子,让他抓紧片刻安眠。
▲图为杨德运爷爷和徐叶奶奶合影 彭嘉鑫供图
“当时真的很辛苦,眼睛都熬红了,有些工人站着都能打瞌睡。”但生活再难,夫妻俩心中始终燃着一团朴素的火:厂子效益好,就能多拿奖金,日子会“越过越好”。当被问及彼此最深刻的记忆,徐叶在乌鲁木齐放疗的日子浮现在两人眼前。那段艰难时光,杨德运每周日都雷打不动地奔波在探望妻子的路上,戈壁的长路丈量着相守的温度。
如今,杨徐夫妇退休生活充实,回首过往,那些艰苦的日子、奋斗的时光,都成了二人最宝贵的回忆。谈及对青年的寄语,夫妇俩认为作为工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建议青年认真对待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如霜,这对伉俪将一生最坚实的足迹留在了石河子热土上。他们用汗水浇灌的不只是个人家庭的幸福,更是兵团从戈壁荒滩走向现代绿洲的壮阔史诗。他们的故事,映照着支边青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赤诚与兵团精神的永恒光芒——在荒凉处扎根,于奋斗中绽放,收获岁月赠予的安宁与满足。
撰文:张晋华
图片:彭嘉鑫
审核:吴佳颖 顾依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宇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