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韩马豪)7月10日清晨,龚家湾社区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油彩的明艳气味悄然弥漫开来,小小的身影们正屏息凝神,用稚嫩却专注的手势勾勒着古老脸谱的轮廓。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筑梦青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社区孩子们精心烹制的“七彩假期”文化大餐——《非遗文化》课程,就在这一笔一画的专注中徐徐展开。今日课堂,非遗不再是橱窗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成了孩子们手中可触摸、可创造、可欢笑的活态传承。
匠心课程:从华夏瑰宝到十堰乡音
课堂伊始,志愿者老师以宏阔的视野,带领孩子们巡礼中华非遗宝库。舞龙舞狮的磅礴气势,在影像与讲述中复活;戏剧舞台的婉转唱腔,穿越时空,轻轻叩击着孩子们的心弦;刚柔相济的太极,于一招一式的演示间流淌出东方的智慧韵律。
当课堂的聚光灯聚焦于荆楚大地,特别是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十堰本土非遗时,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志愿者深情讲述了“郧阳凤凰灯舞”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它如何巧妙融合了十堰地域的灵秀与凤凰这一古老图腾的神性光辉,在节庆的夜晚舞动出吉祥如意的华章。更令孩子们惊喜的是,课堂请来了地方戏曲的行家,现场演绎了“竹溪山二黄”那高亢激越的唱腔与“郧阳花鼓戏“活泼生动的乡土韵味。熟悉的乡音俚语在耳畔响起,引得孩子们好奇又兴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跟着咿呀学唱,传统之音与童声稚语奇妙交织,仿佛一条无形的丝线,将孩子们的心与足下的土地紧密相连。
巧手匠心:方寸脸谱,万千世界
理论知识的浸润之后,动手体验环节将课堂气氛推至高潮。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亲手绘制京剧脸谱——开始了。志愿者们早已备好素白脸模、缤纷颜料与精巧画笔。在详细讲解了红表忠勇、黑显刚直、白喻奸诈等脸谱色彩符号的深意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创作。
小小的活动室瞬间化作创意的工坊。孩子们神情专注,小手紧握画笔,蘸取心仪的色彩,在脸谱上细心涂抹勾勒。有的孩子偏爱忠勇的关公红,笔触大胆奔放;有的则着迷于包拯的铁面无私,在黑色中寻求庄严;更有天马行空者,大胆融合多种色彩,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角色”。志愿者穿行其间,时而俯身指导调色技巧,时而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会心一笑。当一件件充满童真趣味的脸谱作品陆续完成,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迫不及待戴上自己的杰作,模仿着想象中的唱念做打,活动室内欢笑与成就感满溢。一方小小的脸谱,此刻不仅是非遗知识的载体,更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联结传统的七彩桥梁。
余韵悠长:种子的力量与接力的承诺
夕阳温柔地染红了社区服务中心的窗棂,为这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镀上一层金色的余晖。孩子们依依不舍,手中紧握着自己创作的脸谱,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对非遗世界初探的喜悦。一位小朋友仰着脸,认真地对志愿者说:“原来我们十堰的凤凰灯舞这么好看!等我长大了,我也想去学!” 稚嫩的话语里,是对家乡文化最本真的认同与传承的朴素愿望。
“让深藏于典籍与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如此鲜活、可亲的方式走入社区孩子们的生活,在他们心田悄然播下热爱的种子,这正是我们志愿服务最珍贵的意义所在。”活动结束后,一位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道。他们深知,每一次讲解、每一次示范、每一次耐心的陪伴,都是在为古老文脉的延续注入青春的活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筑梦青春志愿服务队在龚家湾社区的“七彩假期”行动,是一次青年力量与社区脉搏的深度共振。青年们以知识为炬,以热忱为薪,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版上,刻下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印记。这堂非遗课,是终点,更是起点——当社区孩子们的笑靥与古老艺术的华彩彼此映照,我们清晰听见,文化传承的脚步声正由远及近,坚定而充满希望地叩响未来。这颗被青春之手细心种下的种子,终将在岁月滋养下,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永不褪色的文化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马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